謁孝陵有作用子美昭陵韻

· 倪嶽
烽烟從盪滌,華夏愜依歸。 海岳趨戎馬,星辰上袞衣。 舜文千載治,湯武一時威。 運撫乾坤永,明揚日月輝。 山陵今窅漠,寢殿故霏微。 螻蟻空瞻拜,神龍仰奮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1. 謁(yè):拜見。這裏指拜謁孝陵。
  2. 孝陵:指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的陵墓。
  3. 用子美昭陵韻:依照杜甫《昭陵》詩的韻腳來寫詩。子美是杜甫的字。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4. 烽煙:烽火,這裏指代戰亂。
  5. 盪滌:清除、洗淨 ,這裏指戰亂被平息。
  6. 華夏:原指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爲我國的古稱。
  7. 愜(qiè):滿足、暢快。
  8. 依歸:依靠歸向。
  9. 海嶽:山海。
  10. :小跑着靠近,表示恭敬。這裏有歸附的意思。
  11. 戎馬:兵馬,代指軍隊。
  12. 星辰:星辰圖案,繡於帝王的袞衣上。
  13. 袞(gǔn)衣: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禮服。
  14. 舜文:舜帝和周文王。
  15. 千載治:千年的太平盛世。
  16. 湯武:商湯王與周武王。
  17. 一時威:一時顯赫的威名。
  18. :國運。
  19. :掌握、駕馭。
  20. 乾坤:天地。
  21. 明揚:彰明;發揚。
  22. 窅(yǎo)漠:深遠寂靜。
  23. 寢殿:帝王陵墓的正殿。
  24. 霏微:朦朧、迷濛。
  25. 螻蟻:比喻平凡、渺小的人,詩中作者自指。
  26. 神龍:比喻朱元璋等開國帝王。

翻譯

戰亂已經被徹底清除平定,華夏大地的百姓終於有了可以依靠歸向之處,心中滿是暢快。 山海都來歸附這強大的軍隊,星辰圖案繡在帝王高貴的禮服之上。舜帝和周文王開創的千年太平盛世般的治理,商湯王與周武王那樣一時顯赫的威名。如今國運昌盛如同掌控着永恆的天地,彰明發揚着如日月般的光輝。曾經威嚴的山陵現在顯得深遠寂靜,寢殿也已變得朦朧迷濛。我這平凡之人空自瞻拜陵寢,而那如神龍般的開國帝王早已奮飛而去,建立了偉大功績 。

賞析

這首詩是倪嶽拜謁明孝陵時所作,追思明太祖朱元璋的豐功偉績。開篇通過「烽煙從盪滌,華夏愜依歸」描繪了戰亂平息後百姓安定的景象,奠定了全詩緬懷與讚歎的基調。頷聯「海嶽趨戎馬,星辰上袞衣」以宏大的意象展現了朱元璋的軍事力量與帝王威嚴,彷彿整個天地都在簇擁、臣服於他。頸聯則借古喻今,將朱元璋的功績同舜帝、周文王的賢治以及商湯王、周武王的威名相類比,凸顯其治國理政的卓越成就。「運撫乾坤永,明揚日月輝」進一步歌頌了明朝國運如乾坤長久,光輝如日月照耀。後半部分,氣氛有所轉變,「山陵今窅漠,寢殿故霏微」描寫出孝陵如今的寂靜與朦朧,引發憑弔之意;「螻蟻空瞻拜,神龍仰奮飛」以螻蟻自比,表達對朱元璋這位「神龍」般帝王的敬仰與追思,抒發了時光流轉、人事變遷的感慨 。整首詩格局宏大,語言凝重且充滿情感,借景抒情與用典相結合,將詩人對明孝陵的拜謁觀感和對明太祖的尊崇之情抒發得深沉綿長 。

倪嶽

倪嶽

明應天府上元人,字舜諮。倪謙子。好學能文,通曉經世之務。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成化中,累遷爲禮部右侍郎。弘治中,官禮部尚書,嘗勸帝勤講學、開言路、寬賦役、黜奸貪、省營造。歷南京吏、兵二部尚書,還爲吏部尚書,銓政稱平。前後陳請百餘事,多剔刔軍國弊政,論西北用兵之害尤切,以爲當重將權,增城堡,明賞罰,實屯田,以加強守備。兵部不能用。卒諡文毅。有《青溪漫稿》。 ► 48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