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歸

虛庭霜夜寒,落葉風自掃。 怳如南窗月,坐失西山道。 長安佳麗地,遊子自枯槁。 人生家居樂,學稼苦不早。 衡門眼中見,歸意滿秋草。 夜長夢已盡,愁絕令人老。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虛庭:空蕩的庭院。
  • 恍如:彷彿。
  • 長安:這裏代指繁華的都市。
  • 佳麗地:指繁華美好的地方。
  • 枯槁(kū gǎo):形容憔悴、瘦損。
  • 衡門:橫木爲門,指簡陋的房屋,常用來表示隱士居住之處 。

翻譯

空蕩的庭院在霜夜中透着寒冷,落葉在風中自行掃動。恍惚間好像看到了南窗之外的明月,一下子錯失了西山的道路(寓意在紛繁中迷失了方向)。長安是那繁華美好的地方,可漂泊在外的遊子卻獨自面容憔悴、身形消瘦。人生在家裏享受天倫之樂纔是最爲快樂的事,後悔自己沒有早早地去學習耕種田園。簡陋的家門彷彿就在眼前,心中歸鄉的意願如同秋天的野草一般瘋長。漫長的夜即將過去,夢也已經消逝,這無盡的愁苦簡直能讓人迅速變老。

賞析

元好問此首《夢歸》表達了濃厚的歸鄉之情以及對人生選擇的反思。首聯「虛庭霜夜寒,落葉風自掃」描繪出清冷孤寂的畫面,奠定了全詩的悲涼基調。頷聯「恍如南窗月,坐失西山道」,借虛幻之景暗示自己在追名逐利中迷失自我。頸聯「長安佳麗地,遊子自枯槁」形成鮮明對比,繁華都市與憔悴的遊子形象相對照,突出了遊子在他鄉的辛苦與落寞。「人生家居樂,學稼苦不早」直接抒發感慨,直白地道出對家庭溫暖的眷戀以及後悔沒有早點選擇寧靜的田園生活。「衡門眼中見,歸意滿秋草」通過生動的畫面,將急切的歸鄉之意具象化,如在眼前。尾聯「夜長夢已盡,愁絕令人老」以夜夢終結,抒發了無盡愁緒對身心的折磨,盡顯人生的無奈與悲涼。整首詩情感真摯深沉,意境清冷,語言質樸卻有力,飽含詩人複雜的心境與人生感悟。

元好問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鬱,並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