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飲

宿酲未破厭觥船,紫筍分封入曉煎。 槐火石泉寒食後,鬢絲禪榻落花前。 一甌春露香能永,萬里清風意已便。 邂逅華胥猶可到,蓬萊未擬問群仙。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宿酲(chéng) 猶宿醉,隔夜猶存的醉意。
  • 觥船:容量大的飲酒器。這裏「厭觥船」意思是不想再大量喝酒。
  • 紫筍:茶名,唐代爲貢茶,品質優良。
  • 分封 分裝。
  • 槐火:用槐木取火。古代寒食節禁火,節後要用鑽燧取新火,在不同季節用不同樹木,夏季用槐木。
  • 鬢絲禪榻:出自杜牧《題禪院》「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颺落花風」,形容安閒、淡雅的生活環境與心境。
  • 春露:這裏形容茶的清香,也似朝露般清新。
  • ****邂逅(xiè hòu) 不期而遇。
  • 華胥:傳說中的國名,在那裏人們無思無慮、自由自在。後用來代指如夢般的閒適境地。
  • 蓬萊:神話中海上的仙山,代指仙境。

翻譯

隔夜的醉意還未消散,實在厭煩那大型的酒杯。清晨,拆開包裝後煮起那珍貴的紫筍茶。寒食節過後,用槐木燒火,取石上清泉煮茶,在花開花落的時節,我安坐在禪榻邊,兩鬢已有白髮。一杯春露般清香持久的茶在面前,品飲間,彷彿萬里清風撲面而來,愜意非常。在這樣品茗的境界中,我能彷彿不期然進入到如夢似幻般閒適自在的華胥國,至於那蓬萊仙山,我也不想去向衆神仙打聽前往之路了。

賞析

這首詩從厭酒寫起,引出清晨煮茶的主題。詩中先是營造了一種擺脫世俗喧囂的氛圍,透過 「槐火石泉寒食後,鬢絲禪榻落花前」 描繪出一幅閒適淡雅場景,充滿禪意與詩意,爲品茗創造出一個超凡脫俗的意境。「一甌春露香能永,萬里清風意已便」 通過對茶的清香,以及品茗帶來如萬里清風般心曠神怡之感的描寫,突出了飲茶帶來的悠然樂趣。最後以「邂逅華胥猶可到,蓬萊未擬問羣仙」 表達出詩人在品茗中已然達到了內心的寧靜與閒適,逍遙於精神的自由境界,連仙境都無需嚮往 。整首詩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巧妙的表達,體現了作者對於淡泊寧靜的生活和超凡心境的追求。

元好問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鬱,並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