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公疏者下船 · 第一折
〔寄生草〕從來道要得千軍易,偏求一將難。閒時故把忠臣慢,差時不聽忠臣諫,危時卻要忠臣幹。誰當這借吳雪恨伍將軍,我則索求那扶周攝政姬公旦。
〔幺篇〕你須想着歸期急,休言他去路艱。止不過船臨古渡垂楊岸,路經險道邛崍阪,小可如君騎羸馬連雲棧。你休辭山遙水遠路三千,我專等你堅甲利刃那兵十萬。
拼音
賞析
《楚昭公疏者下船》寫春秋時,楚國伍子胥因父兄被奸臣費無忌所害,憤而投奔吳國,率兵四十萬殺回楚國,將郢都團團包圍,楚昭公攜弟芊旋及妻、子乘小船逃亡,途中風浪大作,船將沉覆,昭公先捨棄了嬌妻,又捨棄了兒子,昭公與其弟才得以逃生。後其妻子被漢江龍神救護,得以不死,楚大夫申包胥哭請秦兵援助,幫助昭公復國,全家終得團聚。
這二首〔寄生草〕爲申包胥赴秦請兵臨行前,楚昭公囑託他的唱段。第一首可以看作是楚昭公反省自責之內心獨白。“從來道要得千軍易,偏求一將難”兩句,以俗語“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入曲,形象地描繪出楚昭公兵臨城下時的驚慌失措。雖然楚國也有司馬子期與司馬子常兩員大將,但前者“智高勇怯”,後者“有勇而無智”。此時,面對以孫武爲軍師、伍子胥爲元帥、伯嚭爲先鋒的吳國四十萬大兵,楚國朝野上下一片驚慌,只得一面死守孤城,一面派申包胥前往秦國請兵援救。接下來“閒時故把忠臣慢,差時不聽忠臣諫,危時卻要忠臣幹”三句,道出了楚昭公此時此刻內心的懊悔和自責。一連三個排比句,把楚昭公平時政治不修、軍備不整全概括了。實際上這也是劇作者對歷代忠臣不幸遭遇所發出的深沉慨嘆。最後兩句:“誰當這借吳雪恨伍將軍,我則索求那扶周攝政姬公旦”。表現了楚昭公臨危之際,渴求像周公那樣的賢才的心情。從全篇來看,這裏的“姬公旦”是寄希望於昭公之弟芊旋。第三折中昭公曾說,如果芊旋死了,“看誰人買馬招軍,重與俺揚威耀武”。在逃難時,他還要芊旋與自己分道而逃,希望至少有一人能活着,好“重還楚國,再整江山”。〔幺篇〕是專對申包胥而言的,前兩句叮囑他儘快趕回,不要懼怕路途艱險,接下來“止不過船臨古渡垂楊岸,路經險道邛崍阪,小可如君騎羸馬連雲棧”三句,形象地比喻了此一行山高水險非同一般。邛崍,山名,在今四川西部,岷江和大渡河間,自古以來視爲險道。羸馬,瘦弱的馬。連雲棧,指高山峻嶺中修築的棧道。最後兩句“你休辭山遙水遠路三千,我專等你堅甲利刃那兵十萬”,表達了楚昭公對申包胥早日借得救兵解除危難的殷切期望。
這兩支曲子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是不以詞藻堆砌取勝,而以真實深刻地刻畫人物內心活動見長。言近旨遠,辭淺情深。這也是鄭廷玉雜劇作品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