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肉餘生述

· 林紓
此書爲迭更司生平第一著意之書[2],分前後二編,都二十餘萬言[3]。思力至此,臻絕頂矣!古所謂“鎖骨觀音”者[4],以骨節鉤聯,皮膚腐化後,揭而舉之,則全具鏘然,無一屑落者。方之是書,則固赫然其爲鎖骨也。 大抵文章開闔之法,全講骨力氣勢,縱筆至於灝瀚,則往往遺落其細事繁節,無複檢舉,遂令觀者得罅而攻[5]。此固不爲能文者之病。而精神終患弗周。迭更司他著,每到山窮水盡,輒發奇思,如孤峯突起,見者聳目,終不如此書伏脈至細:一語必寓微旨,一事必種遠因,手寫是間,而全局應有之人,逐處涌現,隨地關合,雖偶爾一見,觀者幾復忘懷,而閒閒着筆間,已近拾即是,讀之令人斗然記憶,循編逐節以索,又一一有是人之行蹤,得是事之來源。綜言之,如善弈之着子,偶然一下,不知後來鹹得其用,此所以成爲國手也。 施耐庵著《水滸》,從史進入手,點染數十人[6],鹹歷落有致[7]。至於後來,則如一羣之貉,不復分疏其人,意索才盡,亦精神不能持久而周遍之故。然猶敘盜俠之事,神奸魁蠹[8],令人聳懾[9]。若是書,特敘家常至瑣至屑無奇之事蹟,自不善操筆者爲之,且懨懨生人睡魔[10],而迭更司乃能化腐爲奇,撮散作整,收五蟲萬怪[11],融匯之以精神,真特筆也[12]。史、班敘婦人瑣事[13],已綿細可味也,顧無長篇可以尋繹[14]。其長篇可以尋繹者,唯一《石頭記》[15],然炫語富貴[16],敘述故家[17],緯之以男女之豔情[18],而易動目。若迭更司此書,種種描摹,下等社會雖可噦可鄙之事[19],一運以佳妙之筆,皆足供人噴飯。英倫半開化時民間弊俗、亦皎然揭諸眉睫之下,使吾中國人觀之,但實力加以教育,則社會亦足改良,不必心醉西風,謂歐人盡勝於亞。似皆生知良能之彥[20],則鄙之譯是書,爲不負[21]矣。 閩縣林紓敘於宣南春覺齋[22]。
拼音

注釋

[1]塊肉餘生述:即今譯英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著名小說《大衛科波菲爾》。該書寫一個孤兒幼年至成年的悲歡遭遇。“塊肉”即孤兒,《塊肉餘生述》是林紓根據小說內容加的譯名。 [2]迭更司(1812—1870),今譯狄更斯,英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作品多從人道主義出發抨擊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所作《大衛科波菲爾》寫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 [3]都:總共。 [4]鎖骨觀音:又稱“鎖子骨菩薩”。唐朝牛僧儒所寫傳奇集《玄怪錄》載:延州一婦人死後,有僧人向其墓敬禮,並說:這是鎖子骨菩薩,不信,可開棺一看。開棺後婦人遍身身骨架相鉤連,都成鎖狀。因稱“鎖骨菩薩”。 [5]罅(xià):裂縫。 [6]點染:指不作全面描繪,抓住要點加以描寫的方法。 [7]歷落:經歷去處。 [8]神奸魁蠹(dù):奸猾兇狠 9]聳懾:驚懼。 [10]懨懨(yān):精神不振。 [11]五蟲:古人分動物爲五類,稱“五蟲”。五蟲爲倮蟲、毛蟲、羽蟲、鱗蟲、甲蟲。見《大戴禮記易本命》。 [12]特筆:獨特的筆法。 [13]史、班:指太史公事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 [14]尋繹:反覆推求。 [15]《石頭記》:即《紅樓夢》。 [16]炫語:炫耀描寫。 [17]故家:世家,大家。 [18]豔情:男女愛情。 [19]噦(yuè):作嘔。 [20]生知:生而知之的天賦之才。彥:具有才德的人士。 [21]不負:無愧。 [22]宣南:北京宣武門之南。春覺齋:林紓齋室名。

賞析

該文着重論述狄更斯著名小說《大衛科波菲爾》結構之嚴謹,無懈可擊,以及善於描寫生活瑣事,使情節栩栩如生的“特筆”。文末敘翻譯此書之意在於啓發民志,使社會有所改良,通過學習西方,使中國得以富強,表現了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不必心醉西風,謂歐人盡勝於亞”一語,在當時確可使人警醒。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迭更司:即狄更斯,英國作家。
  • 骨節鉤聯:「鉤聯」指勾通連接。
  • 鎖骨觀音:佛教語。
  • 灝瀚(hào hàn):指廣大,無邊無際。
  • (xià):縫隙。

翻譯

這本書是狄更斯生平最用心的一部作品,分爲前後兩編,總共二十多萬字。他的思考能力到這裏,已達到頂點了!古代所說的「鎖骨觀音」,因爲骨頭關節相互連接,皮膚腐化後,揭起來舉起,就會完整地鏘鏘作響,沒有一點碎片掉落。用這個來比喻這本書,那它確實顯然就是那鎖骨。

大概文章開合的方法,全講究骨力和氣勢,縱筆達到廣闊無垠的時候,就往往會遺漏那些細小繁瑣的事情,不再加以列舉,從而讓讀者找到縫隙來攻擊。這本來不是擅長寫文章的人的弊病。但精神終究擔憂不能周全。狄更斯的其他作品,每每到山窮水盡時,就會產生奇特的想法,像孤峯突然崛起,讓看到的人吃驚,最終都不像這本書的伏筆如此細微:一句話必然蘊含微妙的旨意,一件事必然種下長遠的原因,手寫在這裏,而全篇應有的人物,隨處涌現,隨地關聯,雖然偶爾一見,讀者幾乎又忘懷了,但不經意地着筆之間,已經差不多隨處可拾,讀起來令人突然記起,沿着篇章逐節去追尋,又一一有這些人的行蹤,得到這些事的來源。總的來說,就像善於下棋的人落子,偶然下一下,不知道後來都能派上用場,這就是他成爲國手的原因。

施耐庵著《水滸傳》,從歷史入手,點染幾十個人,都很灑脫有致。到了後來,則像一羣壞蛋,不再分辨清楚這些人,意興索然、才思用盡,也是因爲精神不能持久且周全的緣故。但仍然敘述盜俠的事,神奸大惡的人,令人聳懼。像這本書,專門敘述家常極其瑣碎平凡無奇的事蹟,要是不善於操筆的人來寫,並且會使人懨懨生出睡魔,而狄更斯卻能化腐朽爲神奇,把分散的整合起來,容納各種怪異的人和事,用精神融會貫通,真是奇特的手筆啊。司馬遷、班固敘述婦女的瑣事,已經綿密細緻值得品味了,但沒有長篇可供追尋推繹。那長篇可供追尋推繹的,只有《石頭記》,然而誇耀富貴,敘述世家大族,用男女的豔情來交織,因而容易吸引人的目光。像狄更斯這本書,種種描繪,下層社會即使是令人噁心、可鄙的事情,一旦用美妙的筆來運作,都足以讓人噴飯。英國半開化時期民間的壞習俗,也能清楚地展現在人們眼前,讓我們中國人來看,只要切實地加以教育,社會也足夠得到改良了,不必一心沉醉於西方,說歐洲人都比亞洲人強。似乎都是天生就懂得事理和有良知的傑出人才,那我鄙視翻譯這本書,就不算是辜負了。

閩縣林紓在宣南春覺齋記敘。

賞析

這段序文對狄更斯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首先強調該書是狄更斯的精心之作,以「鎖骨觀音」作比,突出其結構的精妙和完整。接着對比狄更斯其他作品與該書,凸顯此書伏筆細緻、人物關聯緊密等特點。又將其與施耐庵的《水滸傳》對比,指出其能將平凡瑣事寫出獨特魅力。還認爲它比《石頭記》更獨特,能展現下層社會。同時指出通過此書可看到英國的社會問題,對中國社會改良有啓示。最後表明自己翻譯此書的意義。林紓以其深厚的文學素養和洞察力,對狄更斯作品進行了細緻深入的分析和讚賞。

林紓

林紓

古文家,翻譯家,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 林紓少孤家貧,自幼嗜書如命,五歲時在私塾旁聽,感動過私塾教師。自言「四十五以內,匪書不觀」,「雜收斷簡零篇用自磨治」,校閱古籍二千餘卷。林紓崇尚程朱理學,自言讀程朱二氏之書「篤嗜如飫粱肉」,但卻又能看清「宋儒嗜兩廡之冷肉,凝拘攣曲局其身,盡日作禮容,雖心中私念美女顏色,亦不敢少動」的虛僞。 林紓性情急躁,思想屬保守派,與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如陳獨秀、胡適等人意見相左。其實林紓並不反對白話,他還寫過白話詩,他只是反對盡廢古文。林紓稱胡適是「左右校長而出」的「秦二世」。不過胡適對林紓的成績仍有正面的評價,《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過長篇的小說,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一百多種長篇的小說。古文裡很少有滑稽的風味,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歐文和狄更斯的作品。古文不長於寫情,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茶花女》與《迦因小傳》等書。古文的應用,自司馬遷以來,從沒有這種大的成績。」周作人指出:「他介紹外國文學,雖然用了班、馬的古文,其努力與成績絕不在任何人之下。……老實說,我們幾乎都因了林譯才知道外國有小說,引起一點對於外國文學的興味,我個人還曾經很模仿過他的譯文。」亞瑟·威利評論說:「狄更斯……所有過度的經營、過分的誇張和不自禁的饒舌,(在林譯裡)都消失了。幽默仍在,不過被簡潔的文體改變了。狄更斯由於過度繁冗所損壞的每一地方,林紓都從容地、適當地補救過來。」 琴南不諳外語,不能讀外國原著,只能「玩索譯本,默印心中」,後來他與王壽昌、魏易、王慶驥、王慶通等人合作,翻譯外國小說,曾筆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臘、日本和西班牙等國的作品。林紓譯書的速度極快,他自己曾經形容「耳受手追,聲已筆止」,當然也有不少誤譯,評價毀譽參半,林紓自己也把責任推掉:「鄙人不審西文,但能筆達,即有訛錯,均出不知」。甚至把許多極好的劇本,譯成了小說,鄭振鐸曾指出:「如莎士比亞的劇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紀》、《亨利第六》、《凱撒遺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譯得變成了另外一部書了。」林紓與魏易合作完成美國作家斯托夫人的《黑奴籲天錄》(公元1901年),他在書前的「例言」說:「是書開場、伏脈、接筍、結穴,處處均得古文家義法」。 林紓一生著譯甚豐,共譯小說超過213部,翻譯小說最多的是英國哈葛德的作品,其他還包括有莎士比亞、笛福、斯威夫特、蘭姆、史蒂文森、狄更斯、司各特、科南·道爾、歐文、雨果、大仲馬、小仲馬、巴爾扎克、伊索、易卜生、托爾斯泰等名家的作品。稿酬如潮,他的好友陳衍(石遺)戲稱他的書房是「造幣廠」。根據錢鍾書的觀察,在譯完《離恨天》(Paul et Virginie,公元 1913年)之前,林譯本十之七八都很出色,後期的譯筆逐漸退步,無甚趣味。 ► 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