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困與孫權箋
瑜以凡才,昔受討逆[1]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規定巴蜀[2],次取襄陽[3],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4]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5]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採,瑜死不朽矣。
拼音
注釋
[1]討逆:指孫策,他曾受封“討逆將軍”。
[2]巴蜀:漢代巴郡、蜀郡,約相當於今四川省。當時爲劉璋、張魯所分據。
[3]襄陽:今屬湖北,當時爲荊州州治,爲劉備所佔據。
[4]疆埸(yì易):邊境。
[5]魯肅:字子敬,東吳謀臣。與周瑜友善,後代周瑜領兵。
賞析
這是周瑜病危之際給孫權的遺書,錄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裴松之注所引《江表傳》。《周瑜傳》載:周瑜詣京見孫權後,“還江陵,爲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因此,這封信當寫於建安十五年(210)。
周瑜是東吳政權的重臣。他與孫策是同庚摯友,共同奠定了東吳政權的基礎,又分娶江東美人喬氏姐妹,成爲連襟。孫策曾說:“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三國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孫策死後,其弟孫權繼位,孫母當週瑜面對孫權說:“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周瑜以其傑出的才能和與孫氏家族的特殊關係,受到充分的信任和重用,得以施展其平生抱負。尤其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軍南下,威逼江東,東吳朝臣多以爲無力拒曹,不如投降,周瑜力排衆議,主張抗敵。在孫權的支持下,他率軍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中擊敗曹軍,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輝煌戰例,表現出高超的軍事才能,並由此一舉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國是一個天下動盪、英雄輩出的時代,而周瑜尤其是一個風流俊爽的佼佼者。八百多年以後,蘇東坡寫《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仍無限感嘆地說:“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周瑜並非“文人”,但在這篇遺書裏,透過簡潔有力的文辭,可以體會到他的英豪之氣。一開頭,周瑜追敘了自孫策以來他與孫氏政權的密切關係,語含謙恭與忠誠,同時也包涵着不負重任的自信。赤壁之戰後,劉備暫居荊州,立足未穩,劉璋、張魯割據巴蜀,懦弱無能。因此,“規定巴蜀,次取襄陽”,以整個南部中國的力量與曹操所統治的北部中國相抗衡,進而統一天下,就是周瑜所設想的戰略計劃。“憑賴威靈,謂若在握”,顯示他對自己的戰略計劃是穩操勝券的。然而正在三十六歲的英年,周瑜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似乎是一種通達;但是,人誰不戀生?只是以周瑜的豪氣,絕不願對生死之事,表現得哀哀慼戚罷了。他以“微志未展”的遺憾,表示對他所投身的大事業的留戀,流露了一個英雄人物在過早棄世之際的痛楚。在沉靜的語氣中,這一痛楚更顯得感人。
這封遺書的一個直接的目的,是推薦魯肅爲自己的繼承人。對於這一安排,周瑜再三強調了他的出發點,是考慮東吳政權的安危與前途。“天下之事,未知終始”,表現出深刻的憂慮;“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語氣斬絕,不容置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則表示了極其懇切的祈求,使得孫權無法拒絕他的臨終安排。
就身分來說,周瑜與孫權是君臣關係,因而這封遺書使用了與彼此身分相符的謙恭委婉的詞語。但是,周瑜的態度,又是堅定而自信的,絕無卑下之氣。通觀全文,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周瑜的“性度恢廓”的品格。而作者使用語言表達情志的精確恰當,也顯示出很高的文化修養。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討逆:指孫策,孫策曾被封爲討逆將軍。
- 巴蜀:先秦時期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在今中國西南部。
- 襄陽:中國古代的城市名,現在湖北省襄陽市。
- 疆埸(jiāng yì):邊界,邊境。
繙譯
我周瑜憑借著平凡的才能,過去受到討逆將軍特別的知遇之恩,被儅作心腹,於是肩負著榮耀的重任,統領駕馭兵馬,立志拿著馬鞭和弓,在軍隊中傚力。計劃平定巴蜀,接著攻取襄陽,憑借著帝王的威霛,感覺好像勝券在握。以至於因爲不夠謹慎,路上遭遇突發的疾病,昨天開始治療,每天病情都沒有減輕。人生都有一死,壽命長短罷了,實在不值得可惜,衹是遺憾微小的志曏還沒有展開,不能再接受教誨和命令了。 如今曹操在北方,邊疆還沒有平靜,劉備客居寄身,就像養著一衹老虎。天下的事情,不知最終的結果,這是朝中大臣忙碌到很晚喫飯的時候,是帝王憂慮的時候。魯肅忠誠剛烈,麪對事情不隨便,可以代替我周瑜。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也是善意的,如果或許可以採納,我周瑜死了也不朽了。
賞析
這篇文章是周瑜在病重時寫給孫權的信。信中他廻顧了自己的經歷和志曏,表達了對未能實現目標的遺憾以及對侷勢的擔憂。周瑜感慨人生無常,雖麪臨死亡但竝不畏懼,更多的是對未竟事業的痛心。他對天下侷勢有著清晰的認識,指出曹操的威脇和劉備的隱患。同時,他推薦魯肅接替自己,表現出他對孫權和東吳的忠誠與負責。全文言辤懇切、真摯感人,展現了周瑜的胸懷與才智,也讓人看到了一位英雄臨終前的不甘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