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浩然堂記

· 蘇轍
新喻吳君,志學而工詩,家有山林之樂,隱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師也,其稱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吾竊喜焉,而不知其說,請爲我言其故。” 餘應之曰:“子居於江,亦嘗觀於江乎?秋雨時至,溝澮盈滿,衆水既發,合而爲一。汪濊淫溢,充塞坑谷。然後滂洋東流,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觸石而石隕,浩然物莫能支。子嘗試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今夫水無求於深,無意於行,得高而渟,得下而流,忘己而因物,不爲易勇,不爲險怯。故其發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平居以養其心,足乎內,無待乎外,其中潢漾①,與天地相終始。止則物莫之測,行則物莫之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憂。行乎夷狄患難而不屈,臨乎死生得失而不懼,蓋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今餘將登子之堂,舉酒相屬,擊槁木而歌,徜徉乎萬物之外,子信以爲能浩然矣乎?” 元豐四年七月九日,眉山蘇轍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新喻:地名,在今江西新餘。
  • 工詩:擅長作詩。
  • :私下。
  • 澮(kuài):田間水溝 。
  • 汪濊(huì):水多的樣子。
  • :淹沒。
  • :毀壞、墜落。
  • 渟(tíng):水停止不流,這裏指水積聚。
  • 潢漾(huáng yàng):廣大無涯的樣子。
  • 相屬(zhǔ):相互勸酒。

翻譯

新喻的吳君,有志於學習且擅長作詩,家中有山林帶來的樂趣,隱居不出來做官,他給自己的堂取名叫「浩然」。他說:「孟子是我的老師,孟子曾說:『我善於修養自己的浩然之氣。』我私下裏很喜歡這句話,卻不明白它的道理,請你爲我講講其中的緣故。」 我回答他說:「你住在江邊,也曾經觀察過江水嗎?秋雨按時到來,田間的水溝都漲滿了水,衆多水流一同涌出來,匯聚在一起。江水汪洋一片,四處漫溢,填滿了山坑山谷。然後浩浩蕩蕩地向東流去,淹沒了沙洲小島,漫上了丘陵,肆意前行,碰到樹木樹木就被沖斷,撞到石頭石頭就被沖毀,氣勢磅礴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擋它。你試着探究一下,江水爲什麼會如此氣勢磅礴呢?水並沒有刻意要流到深處,也沒有故意要流動,遇到高處就積聚,遇到低處就流淌,忘掉自我而順應外物,不因爲路途平坦就奮勇向前,不因爲道路險阻就膽怯退縮。所以當它奔騰起來,就氣勢浩大地流向四海。古代的君子,平常注意修養自己的心性,內心充實,不依賴外界的力量,他們的內心廣大無涯,和天地一樣永恆。靜止的時候,人們無法揣測他們;行動的時候,人們無法阻擋他們。富貴不能使他們的心志迷亂,貧賤不能讓他們憂愁。在夷狄之地和患難之中也不會屈服,面臨生死得失的抉擇也不會恐懼,大概也就是具備了浩然之氣的緣故啊。所以孟子說:『這種氣,極其宏大,極其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且不傷害它,它就能充滿天地之間。』如今我要登上你的浩然堂,舉起酒杯相互勸酒,敲擊枯木唱歌,自由自在地置身於萬物之外,你真的認爲我能做到有浩然之氣嗎?」 元豐四年七月九日,眉山蘇轍寫下這篇記。

賞析

本文圍繞「浩然之氣」展開。作者借回答吳君對於「浩然之氣」的疑問,以江水作比,生動形象地闡述了何爲浩然之氣。江水匯聚後浩浩蕩蕩,勢不可擋,這是因爲它順應自然,無爲而爲。類比到古代君子,他們注重修養內心,充實自我,不爲外物所動。無論處於何種境遇都能堅守自我,秉持正義,從而具備一種宏大剛強的精神氣質。文章既有生動形象的比喻說理,又蘊含深邃的哲理,表達了蘇轍對「浩然」精神境界的深刻理解和推崇。而且以記爲體裁,結構嚴謹,文風質樸自然,情理相生。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