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微服:此指隱藏軍人身份而穿平民服裝。益州:古時成都,此泛指四川。
青鋒:寶劍,此喻革命武裝力量。
共和:即共和政體,一種與封建君主制相對的、由選舉產生國家代表機關和國家元首的政治制度。
賞析
1913年9月,四川討伐袁世凱的軍隊在北洋軍的鎮壓下遭到失敗。劉伯承因參加討袁軍作戰勇敢、很有影響,被四川都督胡文瀾列入通緝名單,被迫潛回開縣老家,躲在小華山一鄉民家養傷,但仍時時關注時局的發展。第二年春天,他得知原蜀軍第五師一些將士到了上海,便決定前往相會,探尋革命道路,乘舟東下過三峽時,騁懷述志,寫成此詩。
首句“微服孤行出益州”,點出行程和討袁失敗後的艱難處境,給全詩罩上一層悲愴凝重的氛圍。次句回顧隱居山中養傷的情景和心緒,含蓄地透露了“出益州”的原因。傷病未癒而強撐着登樓望遠,表明了作者對國運艱難的擔憂和困居山中無路報國的焦慮。正由於此,作者才穿上平民服裝,躲過反動勢力的盤查,孤行出川,奔赴上海,體現出一位熱血青年的愛國丹心。
“海潮”兩句即景抒懷,揭露反動勢力對革命黨人的血腥屠殺,同時喻示大批革命志士雲集上海又將掀起一場新的革命風暴。這一聯將自然之景與心中之情有機融合,創造出雄渾而悲壯的意境,使詩意得到昇華。“壯士”兩句緊承上聯的回顧與前瞻,堅定地表示革命志士是斬不盡殺不絕的,自己頭顱猶在,誓將與反動勢力作殊死決戰。
尾聯重申了“手執青鋒衛共和”的夙願,同時再次回顧討袁失敗後避居山鄉的艱苦生活。末句“獨戰”與首句“孤行”相應,傳達出有志報國然而前路未明的複雜心情,這是切合當時作者所處環境和思想實際的。
這首詩抒寫了壯志未酬的遺憾和捍衛民主革命的決心,境界壯闊,情辭並茂,悲愴蒼涼之情與激昂豪邁之意交織,形成悲壯慷慨的基調,感人至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微服:爲隱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換成平民的服裝。
- 孤行:獨自一人出行。
- 強(qiǎng):勉強。
- 青鋒:寶劍的代稱 。
繙譯
我改換平民服裝獨自一人悄悄離開了益州,今年春天病剛好便勉強登上高樓。如大海波濤般的世事滾滾東去連著天際湧動,而蜀地的江水滔滔西來倣彿帶著慘痛的鮮血奔流。有志的壯士還沒有暴屍在荒野,身爲書生的我依然還是年少時的模樣。我手持寶劍捍衛民主共和,獨自與艱難睏苦(飢寒象征艱難睏境)抗爭又度過了一年。
賞析
這首詩展現了劉伯承非凡的勇氣與堅定的革命信唸。開篇“微服孤行出益州”,透露著緊迫與孤勇,展現他離開益州時的低調與決然。 頷聯“海潮東去連天湧,江水西來帶血流”氣勢雄渾壯濶又蘊含沉痛意味,以自然景象起興,隱喻時代潮流不可阻擋且革命道路充滿艱辛鮮血。頸聯 “壯士未埋荒草骨,書生猶賸少年頭”躰現了他不屈精神與青春豪情,雖歷經磨難但對革命矢志不渝。尾聯“手執青鋒衛共和,獨戰飢寒又一鞦” 直抒胸臆,表達爲了共和理想,哪怕麪對孤獨艱難也無所畏懼、毅然前行的決心 ,全詩語言質樸而意境深遠,充滿激昂的革命情懷和大無畏精神的光煇。
劉伯承
劉伯承的一生,經歷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全部過程。他判斷敵情準確,計劃戰鬥周密,善於出奇制勝,以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著稱。
朱德元帥曾讚譽他“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有古名將風,爲國家不可多得的將才”。
陳毅元帥留下過“論兵新孫吳,守土古範韓”的名句。
鄧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寫道:“伯承同志是我黨我軍的大知識分子,大軍事家。他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軍事理論造詣,在國內外屈指可數。”“對於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伯承是有大貢獻的。”
面對榮譽和功勞,他本人生前曾謙遜地說:“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點點成就,那是黨和毛主席的領導所給我的。離開黨,像我們這些人,都不會搞出什麼名堂來的。因此,我願意在黨的領導下,做毛主席的小學生,爲中國人民盡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十二個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
其主要著述收入《劉伯承軍事文選》。譯著有《蘇軍步兵戰鬥條令》、蘇軍《合同戰術》等
► 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