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焚餘:**焚書之後。秦始皇曾下令焚燒大量書籍。
- **寧有籍:**哪裏還有書籍。「寧」,哪裏、怎麼,表示反問。
- **坑後:**指秦始皇「坑儒」之後。秦始皇曾將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殺。
- **更無儒:**再也沒有有學識的儒生了。這裏「更」意爲再,「儒」指儒生。
- **不解愚:**不懂得去愚弄。「解」,懂、明白。
- **劉項:**指劉邦和項羽,秦末起義反秦的重要人物。
- **翻令:**反而使得。「翻」,反之、反而;「令」,使。
- **二世愚:**讓秦二世更加昏庸愚鈍。秦二世是秦朝第二位皇帝。
翻譯
焚書之後哪裏還會有完好的典籍,坑儒之後更是沒有有學識的儒者了。(李斯)不懂得去愚弄劉邦和項羽這些對秦朝政權有威脅的人,反而讓秦朝的二世皇帝更加愚鈍不堪了。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有力的筆觸評議秦朝名相李斯。詩開篇就以「焚書坑儒」這兩件重大事件入題 , 「焚餘寧有籍,坑後更無儒」,短短兩句便深刻指出了秦王朝爲了鞏固統治,採取極端手段對文化賢才進行摧殘 ,造成了文化典籍殘缺、知識分子凋零的後果。後兩句「不解愚劉項,翻令二世愚」角度獨特,詩人不以常規思路批評「焚書坑儒」的短視,而是從目的與結果的反差上,諷刺李斯費盡心思卻沒有達到真正目的。李斯本妄想以愚民等手段鞏固秦朝統治,卻弄巧成拙,沒愚弄到真正可能顛覆朝廷的劉邦、項羽等人,反而使得繼位的二世更加昏庸,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整首詩詩人巧妙地借對李斯的評價,來諷喻歷史,引導讀者從這一歷史事件中思考王朝興衰、統治方式等問題,言簡意賅卻意味深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