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曇穎歸廬山

吾聞廬山久,欲往世俗拘。 昔歲貶夷陵,扁舟下江湖。 八月到湓口,停帆望香爐。 香爐雲霧間,杳靄疑有無。 忽值秋日明,彩翠浮空虛。 信哉奇且秀,不與灊霍俱。 偶病不時往,中流但踟躕。 今思尚髣髴,恨不傳畫圖。 曇穎十年舊,風塵客京都。 一旦不辭訣,飄然卷衣裾。 山林往不返,古亦有吾儒。 西北苦兵戰,江南仍旱枯。 新秦又攻寇,京陜募兵夫。 聖君念蒼生,賢相思良謨。 嗟我無一說,朝紳拖舒舒。 未能膏鼎鑊,又不老菰蒲。 羨子識所止,雙林歸結廬。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世俗拘:被世間的俗事所束縛。:束縛。
  • 貶夷陵:指歐陽修曾被貶爲夷陵縣令。
  • 扁舟:小船。
  • 湓口:地名,在今江西九江。
  • 香爐:指廬山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其峯狀似香爐,因雲霧繚繞如香菸升騰得名。
  • 杳靄(yǎo ǎi):雲霧縹緲的樣子。
  • 彩翠:指山林在秋日陽光下呈現出的多彩翠綠之色。
  • 灊霍(qián huò):灊山和霍山,古代的兩座名山 。
  • 踟躕(chí chú):徘徊不前。
  • 十年舊:十年的交情。
  • 風塵:指在塵世中。
  • 裾(jū):衣服的大襟。
  • 吾儒:指讀書人。
  • 新秦:地名,宋神宗時收復的失地。
  • 朝紳:指朝廷官員。:士大夫束在腰間的大帶子。
  • 膏鼎鑊(gāo dǐng huò):指受鼎鑊之刑,鼎鑊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把人放在大鍋裏煮死。這裏是說自己沒有什麼能被重用的才能。
  • 老菰蒲(gū pú):在菰蒲間終老。菰蒲是水草,這裏指隱居。
  • 識所止:知道自己的歸止之處。
  • 雙林:指廬山上的雙林間,是修行的好地方,後來常用雙林指代佛教寺院 。

翻譯

我聽聞廬山的大名已經很久了,一直想去卻被世俗之事所羈絆。過去我被貶到夷陵時,乘小船在江湖上漂流。八月來到湓口,停下船帆眺望香爐峯。香爐峯在雲霧之間,隱隱約約讓人懷疑它是否真的存在。忽然遇上秋日明亮的陽光,山林五彩翠綠的顏色彷彿飄浮在天空之中。廬山確實奇特又秀麗,和灊山、霍山都不一樣。偶然生病不能及時前往,船行到江心只能徘徊不前。如今回想起來景象還彷彿就在眼前,遺憾當時沒能把它畫下來留存。 曇穎是我相識十年的舊友,在京都的塵世中做客。突然有一天不辭而別,飄飄然地卷着衣裾離開。前往山林不再返回,古代也有我們這樣的讀書人爲之嚮往。西北正在遭受殘酷的戰爭,江南又遭遇旱災莊稼無收。新秦之地又有敵人進犯,京城和陜地招募兵夫。聖明的君主掛念着百姓,賢能的臣子思考着好的謀略。嘆息我卻沒有一個好的見解,只能像朝中大臣們一樣拖拖沓沓地度日。我既不能爲國效力哪怕付出生命,又不想在鄉野隱居。羨慕你能知道自己的歸處,在廬山上的雙林間修建房屋安心修行。

賞析

這首詩開篇表達詩人對廬山長久以來的嚮往,卻因世俗所拘未能得往,情感真摯自然。通過描寫被貶途中路過廬山時所見的香爐峯景象,用「杳靄疑有無」「彩翠浮空虛」等生動筆觸,將廬山的神奇秀麗展現得淋漓盡致。詩人寫自己因偶病未能前往的遺憾,也從側面烘托出廬山對他的巨大吸引力。

詩中借送曇穎歸廬山之事,引出對現實的感慨。詩中提到西北戰爭、江南旱災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生活的困苦,體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和蒼生的關注。在表達自身處境時,用「未能膏鼎鑊,又不老菰蒲」,展現出一種抱負未展又不甘於平淡的矛盾心態,真實地吐露了內心的複雜情緒。最後羨慕曇穎能找到歸止之處在山林修行,對比出自己的羈旅茫然,整首詩情感豐富複雜,將對廬山的讚歎、對友人的送別、對現實的憂慮以及對自身命運的思考融爲一體,展現出歐陽修詩歌深厚的情感內涵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歐陽修

歐陽修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 12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