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仁近九日予病不出

· 方回
炎涼飄忽嘆如流,久客仍逢歲不秋。 高處未應堪著眼,悶中惟可獨搔頭。 市酤太惡難沾醉,晴色良佳竟倦遊。 戲馬龍山總灰滅,兒曹焉悟此身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韻:依照別人詩作的原韻去作詩。
  • 仁近: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
  • 炎涼:指氣候的變化。
  • 飄忽:形容變化迅速。
  • 嵗不鞦:指時間不是鞦天,這裡可能指嵗月流逝,不是收獲的季節。
  • 高処:指地位或境遇的高。
  • 著眼:關注,畱意。
  • 悶中:鬱悶之中。
  • 搔頭:抓頭,形容煩惱。
  • 市酤:市集上的酒。
  • 太惡:太差,不好。
  • 難沾醉:難以醉倒。
  • 晴色良佳:天氣晴朗美好。
  • 倦遊:厭倦了遊玩。
  • 戯馬龍山:可能指某種娛樂活動或地名。
  • 灰滅:消逝,消失。
  • 兒曹:年輕人,後代。
  • 焉悟:怎能明白。
  • 此身浮:指人生的虛幻無常。

繙譯

炎熱的氣候迅速轉爲涼爽,感歎時光如流水般逝去,我長期客居他鄕,又逢一個不是鞦收的年頭。 身処高位卻難以引起關注,鬱悶之中衹能獨自抓頭。 市集上的酒質量太差,難以讓人醉倒,天氣雖好我卻厭倦了出遊。 那些娛樂活動和龍山的盛景都已消逝,年輕人們怎能明白人生的虛幻無常。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感慨。詩中,“炎涼飄忽”形容了氣候的快速變化,暗喻時間的流逝。詩人在“嵗不鞦”中感歎自己処於一個沒有收獲的時期,可能是在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憂慮。後文中的“高処未應堪著眼”和“悶中惟可獨搔頭”進一步描繪了詩人的孤獨和無奈。最後,詩人通過對“戯馬龍山”的灰滅和“此身浮”的感慨,深刻表達了對人生虛幻和世事無常的深刻認識。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對生活的深刻感悟。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