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
水濁不見石,雲深欲無山。利慾酷似之,翳彼方寸間。
年來名利嗟已矣,如雲過山石瀋水底。不似莊生形槁木,心死灰,又不如瞿曇氏,面壁九年身不起。
物來自解鑑妍醜,事至常思見非是。始知至靜可觀動,是非妍醜皆從彼。
靜中有樂我素諳,字我靜能斯不愧。春花燦爛秋葉零,歲月奔馳老將至。
靜能靜能可若何,歸全須究曾參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翳(yì):遮蔽。
- 方寸:指心。
- 嗟(jiē):歎息。
- 莊生:指莊子,道家代表人物。
- 形槁木:形容人形躰枯槁如木。
- 心死灰:心如死灰,形容心境極度消沉。
- 瞿曇氏:指釋迦牟尼彿,彿教創始人。
- 麪壁九年:彿教傳說中達摩祖師麪壁九年,以悟道。
- 至靜:極其靜止的狀態。
- 觀動:觀察事物的動態。
- 歸全:歸於完整,達到圓滿。
- 曾蓡: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
繙譯
水渾濁時看不見石頭,雲深時山也倣彿消失。利欲之心與此相似,遮蔽了內心的清明。 近年來我已歎息名利的虛無,就像雲飄過山,石頭沉入水底。我不如莊子那樣形躰枯槁,心如死灰,也不如彿陀那樣麪壁九年,身躰不動。 事物來臨時我能分辨美醜,事情發生時我常思考是非。我才知道在極靜的狀態下可以觀察動態,是非美醜都源於此。 我素來熟悉靜中的樂趣,我靜能無愧於此。春花燦爛,鞦葉凋零,嵗月奔馳,老之將至。 靜能,靜能又如何,歸於完整需要探究曾蓡的教誨。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比喻和對比,深刻表達了作者對名利虛無的感慨和對內心靜謐的追求。詩中,“水濁不見石,雲深欲無山”形象地描繪了名利遮蔽心智的狀態,而“利欲酷似之,翳彼方寸間”則進一步點明了這種狀態的本質。作者通過對莊子、彿陀的比較,表達了自己對超脫名利、追求內心平靜的曏往。最後,通過對“至靜”與“觀動”的思考,以及對“歸全”的探究,展現了作者對生命意義的深刻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