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 · 籌堂壽日

一朝衣錦歸來,高門不負於公望。恍然如舊,黃流萬里,太行千丈。只比當時,添些氣勢,減些風浪。記采薇戍罷,分茅議定,凱歌動、聲悲壯。 元自山西出將。卻從他、山東入相。兜鍪須待,貂蟬換了,凌煙畫像。且把功名,暫都分付,淺斟低唱。但年年、看取三臺長在,老人頭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衣錦歸來:穿著錦綉衣服榮歸故裡,形容富貴後廻到家鄕。
  • 高門:顯貴之家。
  • 黃流萬裡:形容黃河的壯濶。
  • 太行千丈:太行山的高聳。
  • 採薇戍罷:採薇,《詩經》中的一篇,此処指戍邊結束。
  • 分茅議定:古代封賞時,將茅草分給諸侯,表示封地。
  • 凱歌動:勝利的歌聲響起。
  • 兜鍪:古代戰士的頭盔。
  • 貂蟬:古代官員的冠飾,象征官職。
  • 淩菸畫像:指功臣畫像掛於淩菸閣,象征功勛。
  • 淺斟低唱:形容悠閑的生活態度。
  • 三台:古代官職,指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

繙譯

一旦穿著錦綉衣裳榮歸故裡,不負顯貴之家的期望。景象恍若往昔,黃河萬裡奔流,太行山高聳入雲。衹是相比往昔,增添了些許氣勢,減少了些許風浪。記得戍邊結束,封賞議定,勝利的歌聲響起,聲音悲壯。

原本從山西出征的將領,卻從山東入朝爲相。需要先戴上戰士的頭盔,再換上官員的冠飾,才能在淩菸閣上畱下功臣的畫像。暫且將功名放在一邊,享受悠閑的生活,淺酌低唱。但每年,都要看到三公的職位長久存在,如同老人的頭頂。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人從戰場歸來,最終成爲朝中高官的歷程。詩中通過對比黃河、太行山的壯濶與往昔的不同,表達了主人公經歷風雨後更顯威嚴的氣勢。後文則通過“兜鍪須待,貂蟬換了”等句,形象地展現了從戰士到官員的轉變,以及對功名的淡然態度。最後,以“三台長在,老人頭上”作結,寓意著對長久穩定地位的期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功名與生活的深刻理解。

李俊民

李俊民

金澤州晉城(今屬山西)人,字用章,號鶴鳴,澤州晉城(今屬山西)人。 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韓王李元嘉後裔,排行第三。幼年能文。少時得名儒傳授程氏之學,即北宋哲學家程頤、程顥兄弟二人所奠定的「理學」,「其於理學淵源,冥搜隱索,雖片言隻字務有根據。」凡經傳子史百家之書,他無不硏究,未及仕,已成名儒。 金章宗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以經義舉進士第一(時年二十五歲),授應奉翰林文字,文名雄於一時。不久,任沁水縣令,幷提舉長平(今高平西北)倉事,進昇朝請大夫。未幾,因他厭惡官場應酬,棄官歸田,以所學教授鄉裏。由於他學問淵博,加之狀元聲威,從學者甚眾,不遠千里慕名而來投師者不絶於門。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金宣宗自中都(今北京城西南隅)南遷汴京(今開封市)。因爲戰亂,李俊民於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離開家鄉隱居於嵩州鳴皋山隱居,後遷徙至懷州(今河南沁陽),不久又隱於西山。在河南的這段時間,有隱士荆先生,授給他邵雍的《皇極》數學,李俊民對這種用符號、形象和數字推測宇宙變化的學説十分精通,當時深通此道的劉秉忠也對其佩服得五體投地,自嘆弗如。元滅金後,李俊民徙居懷州,不久又隱居於崇山。元政府澤州長官段直從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澤州教授,在大陽生活,他便千方百計招延澤州散在四方的名士,協助他教授學生,所以,僅五六年,所培養的人才,「以通經被選者」有一百二十二人。 元初,忽必烈即汗位前,劉秉忠曾嚮忽必烈推薦李俊民,盛贊他「易理,易數兩造精微」。元憲宗蒙哥七年(公元1257年),忽必烈在藩邸,命以安車召見李俊民等金朝遺老,天天延訪,從不間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經史百家,無所不談。忽必烈想授以高官,但李俊民拒絶入仕,懇賜還山,忽必烈欽佩其氣節,尊重其人格,便派專人護送。忽必烈曾令張仲一曏李俊民討教有關禎祥方面的預言,因李俊民精通《皇極》數,所言神話般全部應驗。當忽必烈即汗位,改元中統,李俊民已卒於嵩山,享年八十五歲,葬於晉城崔家莊北。元世祖中統初,賜謚莊靖先生。 其文格沖澹和平,語言流暢(代表作《重修浮山女媧廟記》、《睡鶴記》);詩多憂幽激烈之音,寄懷深遠;其詞多詠物、寫景、應酬唱和之作,偶爾也抒發苦悶,如「人世閑愁都佔了,有情天也老」(《謁金門·和邦直》)。元世祖忽必烈曾對侍臣説:「朕求賢三十年,唯得竇漢卿及李俊民二人。」元人王特昇評價説:「鶴鳴老人,國朝之名士也,勇退居閑,朝經暮史,經學傳家尤長於理。」劉瀛序其集云:「先生詩,格律清新似東坡,句法奇傑似山谷。集句圓轉,脈絡貫穿,半山老人之體也。雄篇鉅章,奔騰放逸,昌黎公之亞也。」《四庫全書總目》贊其詩「類多幽憂激烈之音,繫念宗邦,寄懷深遠,不徒以清新奇崛爲工」。 有《莊靖集》十卷,包括詩七卷,文三卷。詞存六十八首,收入唐圭璋《全金元詞》。《莊靖集》有《九金人集》本、《山右叢書初編》本。 ► 8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