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和觀

· 陶安
曾是元暉舊隱居,忽看珠境現仙都。 池漚晝涌泉根活,巖木秋凋石骨臞。 慄殼黃腴猿哺子,鬆巢碧冷鶴溫雛。 道人鍊罷芙蓉鼎,紫玉簫橫鳳繞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葆和觀:道觀名,具體位置不詳。
  • 元暉:人名,可能是指道觀的前主人或與道觀有關的歷史人物。
  • 珠境:比喻道觀如同仙境一般美麗。
  • 池漚:池中的水泡。
  • 巖木:山岩上的樹木。
  • 石骨臞:形容山石瘦削的樣子。
  • 慄殼黃腴:栗子的外殼黃色且肥厚。
  • 鬆巢:松樹上的鳥巢。
  • 碧冷:形容鬆巢所在的環境清冷。
  • 鶴溫雛:鶴在溫暖地照顧幼雛。
  • 芙蓉鼎:煉丹用的鼎,形狀似芙蓉。
  • 紫玉簫:紫色的玉製簫。
  • 鳳繞梧:鳳凰圍繞着梧桐樹飛舞。

翻譯

這裏曾是元暉的舊居,突然間,我看到它變成了如同仙境般的珠境。池中的水泡在白天涌動,顯示出泉水的活力;山岩上的樹木在秋天凋零,顯露出瘦削的石骨。栗子的外殼黃色且肥厚,猿猴在這裏哺育幼崽;松樹上的鳥巢清冷,鶴在溫暖地照顧幼雛。道人煉丹完畢後,芙蓉鼎旁,紫色的玉簫橫放,鳳凰圍繞着梧桐樹飛舞。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道觀及其周圍的自然景觀,通過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語言,展現了道觀的神祕與美麗。詩中,「珠境」、「仙都」等詞語的使用,增強了道觀如夢如幻的仙境氛圍。同時,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刻畫,如「池漚晝涌」、「巖木秋凋」,傳達出一種超脫塵世、追求精神昇華的道家情懷。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道家生活的嚮往和對自然美景的讚美。

陶安

明太平府當塗人,字主敬。元順帝至正四年舉人。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參幕府,任左司員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誥兼修國史,尋出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官。有《陶學士集》。 ► 8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