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主司王起

昔年桃李已滋榮,今日蘭蓀又發生。 葑菲採時皆有道,權衡分處且無情。 叨陪鴛鷺朝天客,共作門闌出谷鶯。 何事感恩偏覺重,忽聞金榜扣柴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桃李:比喻學生或弟子。
  • 滋榮:生長茂盛。
  • 蘭蓀:一種香草,比喻優秀的人才。
  • 葑菲:指蘿蔔和蕪菁,比喻普通的事物或人。
  • 權衡:衡量,比較。
  • 叨陪:謙辭,表示自己不配陪伴他人。
  • 鴛鷺:比喻朝官的行列。
  • 朝天客:指朝見天子的官員。
  • 門闌:門框,比喻進入某個領域或團體。
  • 出谷鶯:比喻從隱居或低微地位出來的人才。
  • 金榜:科舉考試中公佈成績的榜單。
  • 柴荊:指簡陋的房屋。

翻譯

昔年栽培的學生們已經茁壯成長,如今又有優秀的人才如蘭蓀般嶄露頭角。 在選拔人才時,無論是普通還是傑出,都有其標準和原則,評判時必須公正無私。 我雖不才,卻有幸與朝中的官員們一同進退,共同見證了這些人才從隱居或低微地位脫穎而出。 爲何對這份恩典感到特別沉重?因爲突然間,金榜題名的好消息敲響了我簡陋的家門。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人才培養和選拔的深刻理解與感慨。詩中,「桃李」與「蘭蓀」分別象徵着已經成長和正在崛起的人才,體現了作者對教育成果的自豪和對未來希望的期待。通過「葑菲」與「權衡」的對比,強調了選拔人才的公正性和原則性。後兩句則通過自謙與對人才的讚美,展現了作者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對學生成就的喜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教育成果的頌揚,也是對公正選拔人才的呼籲。

高退之

生卒年不詳。字遵聖,曾居盩厔(今陝西周至)山中。武宗會昌三年(843)應進士試。策試之後,自以貧賤,未敢望及第,不待放榜,徑歸盩厔山居。是年竟於王起門下及第。因與諸同年賦《和主司王僕射酬周侍郎賀放榜》詩。事蹟散見《唐摭言》卷三、《唐詩紀事》卷五五。《全唐詩》存詩1首。 ► 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