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登會稽山

· 孫逖
稽山碧湖上,勢入東溟盡。 煙景晝清明,九峯爭隱嶙。 望中厭朱紱,俗內探玄牝。 野老聽鳴騶,山童擁行軫。 仙花寒未落,古蔓柔堪引。 竹澗入山多,鬆崖向天近。 雲從海天去,日就江村隕。 能賦丘嘗聞,和歌參不敏。 冥搜信衝漠,多士期標準。 願奉濯纓心,長謠反招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稽山:即會稽山,位於今浙江省紹興市。
  • 東溟:東海。
  • 煙景:煙霧繚繞的景色。
  • 九峯:指會稽山中的九座山峯。
  • 隱嶙:形容山峯高聳,隱約可見。
  • 朱紱:古代官員的紅色官服,這裏代指官場。
  • 玄牝:道家術語,指深奧的道理或宇宙的本源。
  • 鳴騶:古代官員出行時隨從的騎卒,這裏指官員的儀仗。
  • 行軫:指行走的車輛,軫是古代車的一種。
  • 古蔓:古老的藤蔓。
  • 竹澗:竹林中的小溪。
  • :落下。
  • 能賦:指能夠作詩。
  • 和歌:和詩,即應和別人的詩。
  • 參不敏:參與其中但不夠聰敏。
  • 冥搜:深入探尋。
  • 衝漠:深遠的境界。
  • 多士:衆多有才能的人。
  • 濯纓心:洗淨帽帶,比喻遠離塵世,保持清高。
  • 長謠:長歌,這裏指長詩。
  • 反招隱:反其道而行之,不隱居,反而招引隱士。

翻譯

會稽山矗立在碧湖之上,山勢一直延伸到東海的盡頭。 白晝時分,煙霧繚繞的景色顯得格外清明,九座山峯爭相展現其高聳的姿態。 遠望之中,對官場的紅袍感到厭倦,內心卻探尋着深奧的道理。 野老聽着官員的儀仗聲,山童圍繞着行走的車輛。 仙花還未凋謝,古老的藤蔓柔軟得可以牽引。 竹林中的小溪深入山中,松樹的懸崖直指天空。 雲朵似乎從海天相接處飄去,太陽則在江村附近落下。 我雖能作詩,但對於和詩卻不夠聰敏。 深入探尋那深遠的境界,期待衆多有才能的人作爲標準。 我願保持洗淨帽帶的清高之心,長詩中反而招引隱士。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會稽山的壯麗景色,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官場的厭倦。詩中,「稽山碧湖上,勢入東溟盡」展現了山水的遼闊,「煙景晝清明,九峯爭隱嶙」則細膩地刻畫了山峯的形態。後文通過對官場和自然的對比,表達了詩人追求心靈自由、遠離塵囂的願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高潔的情操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孫逖

孫逖

唐博州武水人。幼而有文,屬思警敏,援筆成篇。崔日用與爲亡年交,以是聲譽益重。玄宗開元初,制舉登科,授山陰尉。後又應文藻宏麗科登第,拜左拾遺。張說尤重其才。開元二十一年,入爲考功員外郎,選貢士兩年,多得俊才。二十四年,拜中書舍人。天寶初,權刑部侍郎。後以風疾求散秩,改太子左庶子。掌誥八年,制敕所出,爲時流歎服。善詩,古調今格,悉其所長,加之謙退不伐,人多稱之。卒諡文。有《孫逖集》、《唐宋集賢詩集》 ► 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