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色越器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拼音

注釋

祕色:“祕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窯青瓷中的精品,“祕色”似應指稀見的顏色,是當時讚譽越窯瓷器釉色之美而演變成越窯釉色的專有名稱。後來五代時吳越國錢氏割據政權控制了越窯窯場,命令這些瓷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祕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製作工藝保密,故名。趙麟在《候鯖錄》中說:“今之祕色瓷器,世言錢氏立國,越州燒進,爲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謂之祕色” 好向:正確的朝向。 中宵:夜半。 沆瀣:這裏指露水。 嵇中散:即嵇康,三國魏時曾任中散大夫,故也稱嵇中散。以“工詩文、精樂理”、學識淵博而名於世。在“竹林七賢”中以“尚奇任俠,落拓不羈,飲酒清談,彈琴狂歌”而聞名。他剛正不阿,“不堪流俗”,後被魏國相國司馬昭下令問斬。南朝梁江淹《恨賦》:“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濁醪夕飲,素琴晨張”。甚至在邢場上他還“顧視日影,索琴而彈”,最後,曲終絃斷,引頸自刎。一代英才就這樣冤死於暴政。 遺杯:有酒殘留之杯。

此詩爲陸龜蒙詠物佳作。“祕色”一詞最早出現於此詩中,並一直沿用至今。宋、明、清迄今,學者們爲“祕色”一詞的確切含義聚訟不已。據宋人說,五代吳越國王錢鏐規定越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製作工藝保密。其說近是。據本百科“色”字條解釋,“色”除了“顏色”一解外,尚可解爲“配方”。“祕色”的“祕”意思是“機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藥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謂“祕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祕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賞析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前兩句是陸龜蒙遠看越窯開窯時的壯觀景象而發的感概“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前兩句是陸龜蒙遠看越窯開窯時的壯觀景象而發的感概(據說在上林湖就有唐代越窯窯址一百七十六處之多):秋天的晨風中,露水沾衣,透過風露可見出窯後的成千上萬的越窯器(或祕色瓷)堆放在山坡上,溝壑間,如千峰疊嶂,其色似青如黛,與周圍的山峰融爲一體,從而奪得千峰萬山之翠色!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這後兩句是越窯開窯後陸龜蒙近看堆積如山的越窯器(可能碗類較多)時的記實描述和感懷:“好向中宵盛沆瀣”是說堆積的碗類越窯,如果口朝上(“好向”即正確的朝向)的堆放,到夜半(“中宵”即夜半)時就會盛載一些露水(“沆瀣”即露水)。如果碗類越窯器口朝下堆放就不是“好向”,因爲沒法盛載露水。“共嵇中散鬥遺杯”是說淺淺地盛有露水的碗如同(“共”即如同)嵇中散留下的鬥酒時還殘存濁酒的杯子(“遺杯”即有酒殘留之杯)。 陸龜蒙在吟《祕色越器》詩中提及嵇中散,是因爲嵇中散是一位嗜酒愛琴,才氣橫溢並鐵骨錚錚的令後人敬仰的一代罕見名士!陸龜蒙明吟越窯之物,暗示敬慕嵇中散之志向。這也說明陸龜蒙的這首詩並非着眼於祕色越窯,而是借物抒情,暗表心機。明白了詩人的本意後,再回味“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就更不會有吟《祕色越器》的感覺,而是感覺和于謙用《石灰吟》“祕色”語言明志有異曲同工之效:“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總之,詩人的感懷是:越窯經歷火的洗禮,在九秋風露中,終於“奪得千峰翠色”,此時此景,怎能不使人想到嵇中散那樣的人傑與鬼雄?!
陸龜蒙

陸龜蒙

陸龜蒙,唐代農學家、文學家,字魯望,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裏先生,長洲(今蘇州)人。曾任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後隱居松江甫裏(今甪直鎮),編著有《甫裏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澤叢書》中,現實針對性強,議論也頗精切,如《野廟碑》、《記稻鼠》等。陸龜蒙與皮日休交友,世稱“皮陸”,詩以寫景詠物爲多。 ► 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