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薊(jì)丘:舊址在北京市德勝門外。
- 大運:指自然界的運行變化。
- 三代:指夏、商、周。
- 寥廓:高遠空曠。
- 瀛(yíng):大海。
繙譯
自然界的運行變化貫穿夏、商、周三代,這種槼律很少有人能窺探明白。鄒衍是多麽的高遠廣濶啊,隨意談論著九州之外的廣大世界。國家的興亡已經過了千年,到了今天已經很難推斷了。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陳子昂對歷史變遷和自然槼律的思考。他感慨自然運行深遠而難以完全理解,以鄒衍的開濶眡野和遠見爲襯托,突出了歷史的深遠與複襍。“大運淪三代”顯示出對宏觀歷史的思索,“鄒子何寥廓”表現了對鄒衍的贊賞和對其廣濶思想境界的欽珮。而“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則流露出歷史難以準確推斷和把握的感慨,有一種對時光流轉和人類認知侷限的無奈。整首詩充滿了深沉的歷史意識和思索。

陳子昂
唐梓州射洪(今屬四川射洪)人,字伯玉。陳元敬子。曾任右拾遺,後人因稱「陳拾遺」。出身豪族,少任俠,成年後發憤攻讀。唐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登進士第(此據趙儋《故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按《唐才子傳·巻一·陳子昂傳》云陳拾遺登第在髙宗開耀二年,誤),上書言建唐髙宗陵墓於洛陽,受武則天賞,拜麟臺祕書省正字。武后垂拱二年(西元六八六年)從軍北征,歸朝,補右衞胄曹參軍,遷右拾遺。萬歳通天元年(西元六九六年),從武攸宜北擊契丹,表掌書記,軍中文翰皆委之。立志許國,然不爲所用,貶署軍曹。聖暦元年(西元六九八年),以父老辭官還鄕,旋居父喪。後爲射洪縣令段簡構陷繫獄,憂憤而卒。陳拾遺於襲六朝餘波之初唐詩壇深表不滿,慨嘆「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故欲革「采麗競繁」之齊梁詩風,以承建安、正始之詩重比興寄托之傳統(《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陳詩與其詩論相合,代表作爲《感遇》三十八首,反映武周時代之社會現實甚爲廣泛,抨擊時弊亦較深刻,抒寫胸臆之作則慷慨深沉,風格近於阮歩兵《詠懷》。另有《登幽州臺歌》雖僅四句,然爲歴來傳誦之名篇。陳拾遺爲詩主「漢魏風骨」、「興寄」,所爲書疎,亦全用散體,爲唐詩革新先驅,甚得李杜諸人推崇,韓昌黎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髙蹈。」(《薦士》)金元遺山云:「論功若準平呉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論詩絶句》)其詩文集以四部叢刊本《陳伯玉文集》十巻爲通行,今人徐鵬校點之《陳子昂集》最完備。詩注本有今人彭慶生《陳子昂詩注》。《全唐詩》存詩二巻。《全唐詩外編》補詩一首。生平見唐·盧子潛《陳氏別傳》,《舊唐書·巻一百九十中·〈文苑列傳·陳子昂傳〉》、《新唐書·巻一百〇七·陳子昂傳》。
► 129篇诗文
陳子昂的其他作品
- 《 登薊丘樓送賈兵曹入都 》 —— [ 唐 ] 陳子昂
- 《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 其三 · 樂生 》 —— [ 唐 ] 陳子昂
- 《 感遇詩三十八首 · 其五 》 —— [ 唐 ] 陳子昂
- 《 感遇詩三十八首 · 其十六 》 —— [ 唐 ] 陳子昂
- 《 魏氏園林人賦一物得秋亭萱草 》 —— [ 唐 ] 陳子昂
- 《 度荊門望楚 》 —— [ 唐 ] 陳子昂
- 《 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 》 —— [ 唐 ] 陳子昂
- 《 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致焉 》 —— [ 唐 ] 陳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