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

鼓腹閶門日,佯狂一布衣。 壺漿漁父與,骸骨大王歸。 破郢身應退,鞭王事亦非。 父兄讎已復,被髮效鴻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鼓腹:吃飽肚子,形容生活安逸。
  • 閶門:古代吳國都城姑蘇(今蘇州)的西門。
  • 佯狂:假裝瘋狂。
  • 布衣:平民百姓的代稱。
  • 壺漿:用壺裝的飲料,常指酒。
  • 漁父:漁夫。
  • 骸骨:屍骨。
  • 大王:指吳王。
  • 破郢:攻破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
  • 鞭王:指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屍體的事。
  • 父兄讎已復:指伍子胥報了父兄之仇。
  • 被髮:披散頭髮,古代表示悲痛或憤怒。
  • 鴻飛:大雁飛翔,比喻遠大的志向或高遠的行蹤。

翻譯

在閶門日日吃飽安逸,假裝瘋狂的平民。 漁夫給予壺中的飲料,吳王帶回了屍骨。 攻破郢都後應當退隱,鞭打楚王之事也非明智。 父兄的仇恨已經報了,披散頭髮,效仿鴻雁高飛。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伍子胥的生平事蹟和複雜情感。詩中,「鼓腹閶門日」和「佯狂一布衣」描繪了伍子胥在吳國的生活狀態,既安逸又隱藏着瘋狂。後句通過「壺漿漁父與,骸骨大王歸」展現了伍子胥與漁父的交往以及吳王對他的利用。詩的最後兩句「父兄讎已復,被髮效鴻飛」則表達了伍子胥報仇後的心情,既有完成大仇的釋然,也有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伍子胥這一歷史人物的複雜性格和傳奇經歷。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