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舟中望金焦二山作

一水分京口,雙峯作海門。 潮蒸寒日氣,天插白雲根。 十里鐘聲接,中流塔影奔。 茫茫吳楚恨,嗚咽與誰論。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京口:今江蘇鎮江市的古稱。
  • 金焦二山:指金山和焦山,位於江蘇鎮江,金山因有金山寺而著名,焦山則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
  • 海門:指江河入海處,這裏比喻金焦二山如同門戶。
  • 潮蒸:潮水蒸發。
  • 天插白雲根:形容山峯高聳,雲霧繚繞,如同白雲的根基。
  • 鐘聲:指寺廟中的鐘聲。
  • 塔影:指金山寺塔的影子。
  • 吳楚:古代吳國和楚國的簡稱,泛指江南地區。
  • 嗚咽:低聲哭泣,這裏形容心情沉重。

翻譯

江水將京口一分爲二,金山和焦山如同海門般屹立。 潮水蒸發,寒日之氣瀰漫,山峯高聳,雲霧繚繞。 十里之外,寺廟的鐘聲接連不斷,江中流水中,金山寺塔的影子隨波逐流。 在這茫茫的江南之地,心中的恨意沉重,卻無人可以傾訴。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在京江舟中遠望金焦二山的景象,通過「一水」、「雙峯」、「潮蒸」、「天插白雲根」等意象,生動地勾勒出了江山的壯闊與自然的神祕。詩中「十里鐘聲接,中流塔影奔」一句,以聲音和光影的交織,增添了詩意的層次感。結尾的「茫茫吳楚恨,嗚咽與誰論」則抒發了作者內心的孤獨與無奈,使得整首詩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對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

屈大均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