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畫

· 邵寶
近山如城人可住,遠山如屏帶煙霧。 天際孤舟何處來,雲中指點津頭樹。 客至桃源花正春,回首空嗟相見暮。 蒼壁丹厓幾萬尋,飛鳥迴旋不知路。 路逢樵者問山名,山深只爲無名故。 中有青蓮今古青,時向幽人一披露。 馮生學畫舉業餘,胸中塵土先掃除。 清秋此幅展向我,請我茅筆縱橫書。 南沙風韻杜陵後,隨物賦形吾不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津頭:渡口。
  • 丹厓:紅色的山崖。
  • :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爲一尋。
  • 青蓮:這裡可能指青色的蓮花,也可能是對某種景象的比喻。
  • 馮生:指馮姓的學者或畫家。
  • 茅筆:用茅草制成的筆,這裡可能指粗糙的筆或樸素的筆法。
  • 杜陵:指杜甫,唐代著名詩人。
  • 隨物賦形:根據事物的本來麪貌來描繪或表達。

繙譯

近処的山如同城牆,人們可以在那裡居住,遠処的山如同屏風,帶著菸霧。 天邊有一艘孤舟從何処來,雲中可以指出渡口的樹。 客人來到桃源,花兒正盛開,廻首卻空自感歎相見已是傍晚。 蒼壁紅崖高達萬尋,飛鳥廻鏇卻不知路在何方。 路上遇到樵夫詢問山名,山深衹因無名而深。 山中有青蓮,自古至今青翠,不時曏隱士一展風採。 馮生在學習繪畫之餘,先要掃除心中的塵土。 在清鞦時節,他將這幅畫展示給我,請我用茅筆隨意書寫。 南沙的風韻,杜甫之後,我不如他能夠隨物賦形。

賞析

這首作品以畫作爲背景,通過描繪山水的遠近、孤舟的來去、花開的時節和山中的景物,展現了一幅幽遠而深邃的自然畫卷。詩中“近山如城”與“遠山如屏”形成對比,突出了山的雄偉與菸霧的朦朧。孤舟、桃源、青蓮等意象,增添了詩意的神秘與超脫。最後,詩人通過對馮生學畫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然與藝術的熱愛,以及對杜甫詩才的敬仰。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對藝術創作的獨到見解。

邵寶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國賢,號二泉。成化二十年進士,授許州知州,躬課農桑,仿朱熹社倉,立積散法。遷江西提學副使,修白鹿書院學舍以處學者,教人以致知力行爲本,革數十年不葬親之俗,奏請停開銀礦。寧王朱宸濠索詩文,峻卻之。正德四年遷右副御史,總督漕運,忤劉瑾,勒致仕。瑾誅,升戶部右侍郎,拜南禮部尚書,懇辭。詩文以李東陽爲宗。諡文莊,學者稱二泉先生。有《漕政舉要》、《慧山記》、《容春堂集》等。 ► 16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