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筆古體

· 方回
大物既歸周,裸士來殷商。 夷齊與箕微,均爲識三綱。 我所領小壘,可容久徜徉。 亦欲拾之去,羣盜紛寇攘。 勉強不得已,芟惡完善良。 完國非我責,完郡亦何傷。 幸保千里民,不爲劍戟戕。 奸鬼伏肘腋,兩賊程與黃。 門生訐座主,婿不顧糟糠。 妄告無反坐,官吏飽賄贓。 一朝擲笏綬,僅有書幾囊。 辛巳至庚子,闔門飢欲僵。 二十年不仕,愚意誰揣量。 苟生內自愧,一思汗如漿。 焉得掛海席,萬里窮扶桑。 茅屋蔭鬆菊,槿籬畦芋姜。 讀書粗知道,晦遁攀餘芳。 詩文亦不俗,千篇垂琳琅。 今汝往筮仕,已踰四十強。 蕭然乏行李,艱甚謀聚糧。 此皆我之過,棄官畏禍殃。 以致兒女輩,無不羸以尪。 行行燕山下,悠悠易水傍。 北風無時無,南人少裘裳。 汝父近八帙,汝母七旬將。 苟可得一職,歸甘泌之洋。 生理我無策,徒此歌慨慷。 壯士一大笑,出門青天長。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大物:指周朝的統治。
  • 裸士:指不穿官服的士人,即不仕於周的殷商遺民。
  • 夷齊:指商朝末年的兩位賢士伯夷和叔齊,他們因不願食周粟而餓死。
  • 箕微:指商朝末年的箕子和微子,箕子被封於朝鮮,微子被封於宋。
  • 三綱:指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是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標準。
  • 徜徉:自由自在地行走。
  • 寇攘:侵略和掠奪。
  • 芟惡:除去惡人。
  • 完國:保全國家。
  • :殺害。
  • 肘腋:比喻近身的地方。
  • :揭發。
  • 糟糠:指貧窮時的妻子。
  • 笏綬:古代官員的標誌,這裏指官職。
  • 闔門:全家。
  • 八帙:八十歲。
  • 泌之洋:指泌水,這裏比喻安逸的生活環境。

翻譯

周朝的統治已經穩固,那些不願仕於周的殷商遺民如伯夷、叔齊、箕子、微子,他們都深知三綱的重要性。我所管理的小地方,可以讓我長久地自由行走。我也想追隨他們而去,但羣盜四起,國家紛亂。我只能勉強地除去惡人,完善善良。保全國家不是我的責任,保全這個小地方又有什麼傷害呢?幸好我保護了千里之內的百姓,沒有讓他們被劍戟所害。但身邊隱藏着奸詐之徒,如程與黃這樣的賊人。門生揭發座主,女婿不顧貧窮時的妻子。無理的告發沒有受到懲罰,官吏卻因此受賄。一旦我放棄官職,只剩下幾本書和幾個囊袋。從辛巳年到庚子年,全家都快要餓死了。二十年沒有做官,我的愚意誰能理解?如果活着內心感到愧疚,一想到這些就會汗如雨下。我怎能掛起海席,遠赴扶桑之地?在茅屋下種植鬆菊,用槿籬圍起田地種植芋姜。讀書大致瞭解了一些道理,隱居生活攀附着前人的餘芳。我的詩文也不俗,千篇作品如琳琅滿目。現在你已經超過四十歲,開始做官。但你沒有足夠的行李,生活非常艱難。這都是我的過錯,我放棄官職是害怕禍患。以至於孩子們都瘦弱不堪。在燕山下行走,徘徊在易水旁。北風時常吹過,南方人很少有厚衣服。你的父親已經近八十歲,你的母親也已七十歲。如果能得到一個職位,回到安逸的生活環境。我無法爲你謀劃生計,只能在這裏歌頌你的慷慨。壯士大笑一聲,出門面對廣闊的天空。

賞析

這首詩是方回在元朝時期寫給他的兒子的,表達了他對時局的無奈和對兒子的期望。詩中,方回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引用和對自身經歷的敘述,展現了他對忠誠、道德和責任的深刻理解。他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和選擇進行了反思,同時也表達了對兒子未來的擔憂和祝福。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方回作爲一位文人的情懷和對家族未來的深切關懷。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