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遊卷爲篁墩程宮詹題

· 沈周
黃山巍峨四萬尺,摩天戛日高莫敵。 天下之人皆識名,土著之人遊未極。 篁墩先生二十年,亦自今茲方決策。 沈沈冬雨作泥淖,日日需晴蠟雙屐。 天將試人故作沮,拂面猶嫌雪飄白。 先生一意牢不破,十客追隨三不逸。 到山浮雲爲開路,石立偉夫厓左逆。 樑飛危甃虹不收,樹翳古湫龍所宅。 湯泉觱沸幽廣下,熱酒不須敲火石。 境深漸覺與世遠,下界便從風雨隔。 諸峯六六互出沒,目抉雲蹤寄高歷。 容成浮丘合居此,呼之不出聞笙笛。 祥符小憩僅四詩,天待先生盡蒼壁。 不應止此便返駕,請啓一行多後役。 作圖何事到野人,耳聽安能當目擊。 長安在西但西笑,是邪非邪聊水墨。 更是高篇不容和,苟能掛一還漏百。 宛陵妙語括嵩勝,亦與歐公曠遊席。 歐公不有宛陵無,紙尾但留三嘆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摩天戛日:形容山峯極高,彷彿觸及天空。摩,接近;戛,敲擊。
  • 土著:指當地居民。
  • 泥淖:泥濘的地方。
  • 拂面:輕觸面龐。
  • 不逸:不放鬆,不懈怠。
  • 危甃:高聳的石砌建築。
  • 觱沸:形容水沸騰的樣子。
  • 幽廣:深邃寬廣。
  • 下界:指人間。
  • :挑選,選擇。
  • 祥符:吉祥的徵兆。
  • 蒼壁:青翠的山壁。
  • 返駕:回程。
  • 後役:後續的任務或旅行。
  • 掛一:掛念一件事情。
  • 宛陵:地名,指歐陽修的故鄉。
  • 歐公:指歐陽修。
  • 曠遊席:廣闊的遊覽之地。

翻譯

黃山巍峨高達四萬尺,高聳入雲,彷彿能觸及天日,無人能敵。天下人都知道它的名字,但當地居民卻未曾盡遊其境。篁墩先生二十年間,直到現在才決定前往。深冬的雨天泥濘不堪,每天都在等待晴天,以便穿上雙層蠟鞋出行。天似乎故意考驗人,不僅下雨還飄雪。先生意志堅定,不放鬆,帶着十位追隨者,三人未曾懈怠。到達山中,浮雲似乎爲他開路,巨石如偉岸的男子站在崖邊。高聳的石橋如未收的彩虹,樹蔭下的古潭是龍的居所。溫泉沸騰,深邃寬廣,熱酒無需敲火石加熱。漸漸感到與世隔絕,下界的風雨也被隔絕。六六諸峯時隱時現,目光穿透雲層,寄情於高遠。容成和浮丘應該居住於此,呼喚不出,只能聽到笙笛聲。吉祥的徵兆下稍作休息,只留下四首詩,天似乎在等待先生完成所有青翠的山壁。不應該就此返回,請求開始更多的後續旅行。作圖之事何以落到我這野人身上,耳聽怎能比得上親眼所見。長安在西,但我只能西笑,是真是假,只能用水墨來表達。更有高妙的詩篇不容我續和,即使掛念一件事,也難免百密一疏。宛陵的妙語概括了嵩山的勝景,也與歐陽修共享廣闊的遊覽之地。歐陽修沒有宛陵,紙上只留下三聲嘆息。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黃山的雄偉與神祕,通過篁墩先生的決心與行動,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對抗與融合。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語言,如「摩天戛日」、「浮雲開路」等,表達了作者對黃山的嚮往和對自然的敬畏。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體現了作者對探索未知、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開闊,展現了明代詩人沈周的文學才華和人生哲學。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