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宋承奉好義歌

· 沈周
君不見簪折尚有戚,缶破還失聲。可棄復何惜,奈有不忍情。 蜀之內相宋公者,儒服聊借貂璫榮。翻編展卷日不輟,談仁說義口似天河傾。 前年搆江橋,長虹跨彩成雙清。今年結淨居,樂哉斯丘手自營。 費金萬餘極宏麗,空墳一個身長生。國初宋學士,華國文之精。 蠶叢生流死且寓,山水齧冢見者驚。今之內相古王叵,感此惻怛思遷更。 撤我□居,爲彼佳城。萬金之重忍一擲,折簪破缶無其輕。 割愛以酬義,千人萬人無此能。割財以徇義,千里萬里流其名。 來者有濟,行人讚歎橋上行。逝者有惠,枯骨負荷於冥冥。 何公慷慨乃如此,其德好藉詩書成。可笑士良以書禁人讀,欲使耳目塗聰明。 嗚呼以公視仇讎乃詐,以仇視公公乃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簪折:簪子折斷,比喻失去某種東西。
  • :悲傷。
  • 缶破:瓦罐破碎,比喻失去某種東西。
  • 失聲:因悲傷而無法發聲。
  • 儒服:儒生的服飾,指儒生身份。
  • 貂璫:古代官員的帽子,借指官職。
  • 翻編展卷:翻閱書籍。
  • 蠶叢:指蜀地,因蜀地多蠶桑。
  • 山水齧冢:山水侵蝕墳墓,形容墳墓被自然破壞。
  • 惻怛:悲傷。
  • 遷更:改變。
  • □居:此處可能有缺失,意爲居住的地方。
  • 佳城:美好的城池,此處指墳墓。
  • 徇義:爲了正義而犧牲。
  • 冥冥:幽暗不明,指陰間。

翻譯

你看,即使簪子折斷了,人們還會感到悲傷;瓦罐破碎了,人們還會失聲痛哭。雖然可以拋棄,但內心卻難以割捨,因爲還有不忍之情。蜀國的內相宋公,雖然只是借儒生的服飾來榮耀官職,但他日以繼夜地翻閱書籍,談論仁義,口若懸河。前年他建造了江橋,如長虹般橫跨江面,雙橋清澈。今年他又建造了淨居,親手經營這片樂土。耗費萬金,建造宏偉的空墳,以求自身長生。國初的宋學士,以其精深的文學成就國家。蜀地的生靈,即使死後也寓居於此,山水侵蝕墳墓,令人震驚。如今的內相,古代的王叵,對此感到悲傷,想要改變。他撤去自己的居所,爲他人建造美好的墳墓。即使萬金之重,他也忍痛一擲,比折簪破缶還要輕。他割捨自己的愛,以成全義,這是千千萬萬人所不能做到的。他割捨財富,爲了正義而犧牲,千里萬里流傳他的名聲。來往的人都能得到幫助,行人在橋上讚歎不已。逝去的人也能得到恩惠,枯骨在陰間得到承載。宋公如此慷慨,他的德行得益於詩書的薰陶。可笑的是,士良禁止人們讀書,想要矇蔽人們的耳目。唉,從宋公的角度看,仇恨是虛假的,而從仇恨的角度看,宋公是真誠的。

賞析

這首作品讚頌了蜀國內相宋公的高尚品德和慷慨行爲。通過對比簪折、缶破的悲傷與宋公割愛徇義的偉大,突出了宋公的非凡之處。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誇張手法,如「長虹跨彩成雙清」、「空墳一個身長生」,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宋公的善舉和其深遠的影響。結尾處對宋公的評價,更是凸顯了其德行的高尚和真誠,與那些禁止讀書、矇蔽人心的行爲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宋公的敬仰之情。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