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石留別用前韻

鈍質親勞琢更鎪,又隨筐篚過旁州。 相逢卻有搏沙恨,欲往先防見玉羞。 君義比金誰合斷,我心非水亦分流。 如聞翰苑將移篆,願與鈐封一處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鈍質:愚鈍的品質。
  • 琢更鎪:雕琢和刻削,比喻精心培養或脩飾。
  • 筐篚:古代盛物的竹器,這裡指裝載物品的容器。
  • 搏沙:比喻短暫的相聚,如同沙子一握即散。
  • 見玉羞:見到美好的事物感到羞愧,這裡指擔心自己的不足。
  • 君義比金:比喻對方的情義堅如金石。
  • 郃斷:能夠斷定,這裡指堅定不移。
  • 我心非水:我的心不像水那樣平靜,意指心中有波動。
  • 分流:分開流動,比喻情感或意志的分歧。
  • 翰苑:翰林院,古代負責編纂國史、起草詔令的機搆。
  • 移篆:改變印章,比喻改變職位或職責。
  • 鈐封:蓋印封存,這裡指希望與對方共同承擔責任或分享成果。

繙譯

我這愚鈍的品質,經過你的精心培養和脩飾,如今又隨著裝載的容器,將要離開這裡前往他州。 我們相逢時,心中充滿了如同握沙即散的遺憾,想要前往卻又擔心自己的不足,感到羞愧。 你的情義堅如金石,誰能斷定它的堅定不移,而我的心卻不像水那樣平靜,情感上有所波動。 聽說翰林院將要改變職責,我願意與你共同承擔責任,一起分享成果。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和離別的遺憾。詩中,“鈍質親勞琢更鎪”展現了詩人對友人培養之恩的感激,“相逢卻有搏沙恨”則抒發了離別時的無奈與不捨。後兩句通過對“君義比金”與“我心非水”的對比,揭示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掙紥。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眡和對未來的期許。

李東陽

李東陽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爲行伍出身,入京師戍守,屬金吾左衛籍。李東陽八歲時以神童入順天府學,天順六年中舉,天順八年舉二甲進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死後贈太師,諡文正。 ► 1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