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捨身臺

向來曾作捨身歌,今日登臺意若何? 指點封疆餘獨感,蕭疏鬢髮爲誰皤! 劍分胡餅從人後,手掬流泉已自多。 回首朱門歌舞地,尊前列鼎問調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捨身臺:指爲國捐軀的地方。
  • 封疆:指國家的邊疆。
  • 蕭疏:稀疏,稀少。
  • 皤(pó):白。
  • 胡餅:古代一種餅類食品。
  • :用雙手捧取。
  • 朱門:古代王侯貴族的住宅大門漆成紅色以示尊貴,古以「朱門」爲貴族邸第的代稱。
  • 列鼎:陳列置有盛饌的鼎器,古代貴族按爵品配置鼎數。
  • 調和:指菜餚的味道調配得宜。

翻譯

曾經我寫過一首捨身歌,今天登上這捨身臺,心中又是怎樣的感受呢? 我獨自感慨着這殘存的邊疆,稀疏的白髮又是爲了誰而蒼老! 我分發着胡餅,總是讓自己最後才吃,雙手捧起流泉,已經感到十分滿足。 回頭望向那些貴族的歌舞之地,他們在酒席前詢問着菜餚的味道是否調配得宜。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戚繼光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個人犧牲的深刻思考。詩中,「捨身臺」象徵着爲國家獻身的決心,而「封疆」和「蕭疏鬢髮」則反映了作者對國家邊疆安全的憂慮和自身歲月的流逝。後兩句通過對比自己在邊疆的艱苦生活與貴族的奢華享受,突顯了作者的清廉與奉獻精神。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堅定的愛國情懷。

戚繼光

戚繼光

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爲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