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白髮秋來又幾莖,萍蓬湖海困平生。 三更窗外芭蕉影,九月牀頭蟋蟀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白玉蟾:南宋道士、詩人,原名葛長庚,善書畫,工詩詞。
  • 幾莖:幾根。:量詞,用於計算細長條的東西。
  • 萍蓬:常比喻行蹤漂泊不定。指浮萍,指蓬草,二者都是容易隨風飄動的植物。
  • 困平生:一生都困窘不得志。
  • 三更:半夜,大致相當於現在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

翻譯

入秋之後,頭上又增添了幾根白髮,這一生就像漂泊的浮萍和飛蓬般困窘,輾轉於湖海各地。半夜三更時分,窗外映着芭蕉搖曳的影子,九月秋涼,牀頭傳來蟋蟀的聲聲鳴叫 。

賞析

這首詩描繪出詩人暮年淒涼困窘的生活狀態與孤寂哀愁的心境。首句「白髮秋來又幾莖」,一個「又」字,道出時光流逝,年華老去的無奈與感傷。「萍蓬湖海困平生」,詩人將自己的一生比作漂泊不定的浮萍與蓬草,生動地呈現出他一生輾轉,困窘不得志的境遇。後兩句「三更窗外芭蕉影,九月牀頭蟋蟀聲」,描繪了深夜窗外芭蕉的影子與九月牀頭蟋蟀的叫聲,以景襯情,通過靜謐環境中的細微聲響,烘托出詩人在秋夜中的孤寂落寞,蘊含着深沉複雜的人生感慨,情景交融,給人以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白玉蟾

白玉蟾

宋閩清人,家瓊州,字白叟,又字如晦,號海瓊子,又號海蟾。入道武夷山。初至雷州,繼爲白氏子,自名白玉蟾。博覽衆籍,善篆隸草書,工畫竹石。寧宗嘉定中詔徵赴闕,對稱旨,命館太乙宮。傳其常往來名山,神異莫測。詔封紫清道人。有《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志》。 ► 12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