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謁(yè):拜謁,到陵墓等崇敬的場所去拜見。
- 崛起:興起,指朱元璋出身低微卻創立帝業。
- 做僧:指明太祖朱元璋年輕時家境貧寒,曾在皇覺寺出家爲僧。
- 漢高:漢高祖劉邦,與朱元璋一樣出身尋常而開創帝業。
- 傑:傑出,卓越。
- 巡省:帝王出行視察各地。
- 華里:華麗的鄉里,這裏借指繁華之地,代指南京地區 。
- 勤虔:勤勉虔誠。
- 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
- 規模:格局,規劃。此處指明朝建立後的各種制度規劃等。
- 稱樹:稱得上有所建樹。
- 未遑(huáng):來不及,沒時間。遑,閒暇 。
- 復古:恢復古代的制度或做法。此處指朱元璋採取一些較爲保守復古的政策。
- 通變:通曉變化,懂得變通。
- 翻:反而。
- 燕兵:指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的軍隊。
- 釁(xìn):間隙,破綻,可乘之機。
翻譯
朱元璋出身雖微,曾爲僧又何妨,他和漢高祖劉邦一樣傑出且具備多種才能。每次我出行巡視來到這繁華的南京,必定會懷着勤勉虔誠之心去拜謁明太祖的孝陵。明朝創建時的一代制度格局稱得上有所建樹,只是建國初期百事待興,百年的禮樂教化來不及充分興盛。只是可惜啊,太祖過於保守復古而不懂得變通,反而使燕王朱棣有機可乘,引發了靖難之役。
賞析
這首詩是乾隆拜謁明太祖陵時所作。詩的開篇對朱元璋的出身和才能給予肯定,將其與漢高祖劉邦相提並論,指出他雖出身低微但憑藉自身能力成就帝業,展現出不凡的見識與氣度。中間兩聯描述自己每次到南京都會虔誠謁陵,同時對明朝初建時的制度格局表示讚賞,雖百廢待興但已有所建樹,表達對明代開國規模的認可。尾聯作者以理性的眼光對朱元璋的政策進行了一定的反思,認爲其過於堅持復古而不懂變通,導致了日後燕王兵變的隱患。這首詩從整體上反映出乾隆以史爲鑑的態度 ,在感慨歷史的同時對自身統治也有着一定的思考,全詩用語沉穩,意境宏闊,於評價歷史人物之中滲透出治國理政的理念。
乾隆
即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碩寶親王。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即位後驅逐在內廷行走之僧道;釋放被幽禁之允(胤)禵等,恢復允(胤)禵等宗室身份;又將宗室諸王所屬旗人,均改爲“公中佐領”,即歸皇帝掌握。對漢族知識分子,採用籠絡與懲罰並行手段,既於乾隆元年開博學鴻詞科,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又大興文字獄,前後大案不下數十起,並借修書之便,銷燬或竄改大量書籍。對西北方面,平定準噶爾部,消滅大小和卓木勢力,解決康、雍以來遺留問題。在位時六次南巡,多次進行鎮壓土司叛亂、農民起事戰爭,耗費大量錢財。晚年任用和珅,吏治腐敗;陶醉於“十全武功”,自稱十全老人,對敢於指斥時弊之官吏,常嚴加斥責。同時,對各省虧空嚴重、督撫多不潔身自愛之狀,知之甚詳。五十八年,接見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拒絕英國所提出之侵略性要求,然並未引起任何警惕之心。六十年,宣佈明年禪位皇十五子顒琰。次年正月,舉行授受大典,自稱太上皇帝,仍掌實權。在位六十年。諡純皇帝。
► 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