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足鐙
野煙漠漠耘夫耘,老綠已活將騫雲。
和土捉視爪趾分,一行蟲齧搜遺文。
建昭始造膏銜芬,陽朔三年賜將軍。
蹼下字更眇秋蚊,實內大廚邇羶葷。
高尺有二重一斤,嘆息制度精軼羣。
工今不藝嬉朝曛,何事不異古所云。
然勤小物大放紛,吾將西征吊蒼雯。
孝武赤雁歌紛紜,孝宣神爵以瑞聞。
是時火德方煙熅,王霸雜用鍾間鼓。
元帝儒緩家法棼,滅火非燕乃政君。
十侯並封兆黃雰,一鐙雖細割炎炘。
宮中老婦昧巢焚,直至偪璽慘不欣。
怒擲階下恨嚼齗,坐見威鬥延靈氛。
園寢廢壞現夔羵,繐帷玉座緣菭紋。
安得麻燭照秋蕡,哀鴻夜叫霜無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雁足鐙:古代一種燈,以雁足作爲造型或裝飾。
- 漠漠:形容煙霧瀰漫的樣子。
- 耘夫:耕田的人。
- 騫(qiān)雲:高飛入雲。
- 齧(niè):同「齧」,咬。
- 建昭:漢元帝劉奭的年號。
- 膏銜芬:指燈油散發香氣。
- 陽朔:漢成帝劉驁的年號。
- 蹼(pǔ):某些動物腳趾中間的薄膜。
- 眇(miǎo):細小,微小。
- 大廚:此處指宮廷中的廚房。
- 羶葷:指肉類食物。
- 曛(xūn):黃昏,日落時分。
- 蒼雯:青色的雲,此處借指蒼天。
- 孝武:漢武帝劉徹。
- 赤雁:紅色的大雁,古代認爲是祥瑞之兆。
- 孝宣:漢宣帝劉詢。
- 神爵:漢宣帝的年號。
- 煙熅(yīn yūn):元氣瀰漫的樣子。
- 棼(fén):混亂。
- 炘(xīn):熱氣盛。
- 雰(fēn):霧氣,氣。
- 嚼齗(yín):咬牙切齒。
- 夔(kuí)羵(fén):神話傳說中的山精。
- 蕡(fén):果實多而大。
翻譯
田野上煙霧瀰漫,農夫們在耕田,深綠色的禾苗已經成活,彷彿要直上雲霄。 抓起泥土查看,發現上面有爪趾的痕跡,一行行像是被蟲子咬過,彷彿在搜尋着遺留的文字。 建昭年間開始製造的燈,燈油散發着香氣,陽朔三年把這燈賞賜給了將軍。 燈下面的文字比秋蚊還細小,燈內放置在大廚附近,靠近那些葷腥之物。 這燈高一尺多,重一斤,讓人嘆息其製作工藝精緻超羣。 如今的工匠不追求技藝,整天嬉戲玩樂直到黃昏,爲什麼如今的情況和古人所說的不一樣呢? 然而注重小物件卻引發了大的紛亂,我將向西出征,向蒼天表示哀悼。 漢武帝時關於赤雁的歌謠衆多,漢宣帝時因爲神爵的出現而被認爲有祥瑞之兆。 那個時候漢朝的火德之氣正蓬勃瀰漫,王道和霸道兼用,就像編鐘和鼓相間使用一樣。 漢元帝性格懦弱,家法混亂,滅火的不是燕王劉旦,而是王政君。 十個侯同時被分封,預示着不祥的黃霧,一盞燈雖然細小,卻也分割了熾熱的氣息。 宮中的老婦不懂巢會被焚的道理,直至被逼交出玉璽,心情悽慘不愉快。 憤怒地把東西扔到階下,恨得咬牙切齒,眼睜睜地看着威鬥延續着不祥的氣息。 陵園寢宮荒廢損壞,出現了夔羵,靈帳和玉座上長滿了苔蘚紋。 怎能得到麻燭來照亮秋天的果實呢?哀鴻在夜晚鳴叫,霜雪無邊無際。
賞析
這首詩以雁足鐙爲切入點,借古諷今,抒發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現象的不滿和憂慮。詩中通過描繪農夫耕田、雁足鐙的製作和賞賜等情景,引出對漢朝歷史的回顧,探討了漢朝的政治、社會狀況以及興衰變化。作者感慨當今工匠不重技藝,社會風氣浮躁,又指出歷史上的一些教訓,如元帝的懦弱導致家法混亂,以及分封諸侯帶來的隱患等。最後,詩中通過描繪陵園的荒廢和哀鴻的鳴叫,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社會現實的無奈。整首詩用典豐富,寓意深刻,語言古樸,具有較強的歷史感和現實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