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試示諸童
珊瑚寶樹生海底,光射洪濤千丈水。
鐵網高張護亞枝,蒐羅作貢天家裏。
即今人海亦茫茫,降才原不間殊方。
還從有司上大吏,取士有制周且詳。
國家由來重科目,拔置石渠與天祿。
豫章翻風異凡才,自有工師識大木。
此日諸生文陣開,萬騎騰驤騁逸才。
敢道知馬如伯樂,神駿自古超駑駘。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珊瑚寶樹:海洋中珊瑚蟲分泌出的碳酸鈣堆積形成的樹枝狀物體,在詩中用來比喻優秀人才如同珍貴的珊瑚生長在海底。
- 鐵網:在古代採珊瑚時用來打撈珊瑚的工具,這裏比喻科舉考試的選拔機制。
- 亞枝:較粗壯主枝之外的旁枝,代指優秀人才。
- 殊方:不同的地區。
- 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泛指官吏。
- 大吏:封建指大官,也可以泛指高層的官員。**
- 科目:指科舉考試的項目和名目 。
- 石渠與天祿:石渠閣、天祿閣:西漢宮廷中存貯檔案典籍的處所,也指在其中任職的文官,此處代指被選拔進入朝廷重要部門任職。
- 豫章:樟樹的別稱,這裏用來比喻出衆的人才,如同樟樹般非凡。
- 工師:古代指掌管百工的官吏;後泛指工匠、師傅,這裏指善於發現人才的人 。
- ****騰驤(xiāng):奔騰昂首,形容氣宇軒昂;在文中表示衆多考生展現才華的樣子 。
- 逸才:指超越常人的才能;也指才能出衆的人。
- ****駑駘(tái):指劣馬;比喻庸才。
翻譯
那珍貴的珊瑚寶樹生長在大海深處,它散發的光芒照亮那千丈深的波濤。人們張開高大的鐵網護着珊瑚的枝丫,將它們打撈起來進貢到皇宮之中。現在的人海也是茫茫一片,但上天降下人才原本不會區分偏遠或繁華的地方。他們通過地方官吏層層上報給那些高官大員,選拔人才的制度周到又詳盡。國家自古以來都十分看重科舉考試,將選拔出的優秀人才安置到重要的職位上。就像樟樹在風中與衆不同,自有高超的工匠能識別出這樣棟樑般的大樹。今天,在座的各位考生開啓文章的戰場,如同萬馬奔騰各展卓越的才華。我怎敢說自己像伯樂一樣善於相馬,只是自古以來,那些神駿的良馬自然遠超那些低劣的馬。
賞析
這首詩圍繞縣試這一活動展開,表達了對莘莘學子的殷切期望。開篇以「珊瑚寶樹」「鐵網」的形象比喻,生動闡述了選拔人才的過程,將人才比作珍貴的珊瑚,而科舉制度則是鐵網,形象地表現了選拔的慎重與重要。接着詩人點明上天降纔不分地域,科舉制度可以讓各地人才有機會嶄露頭角。隨後強調國家對科舉的重視,選拔出的人才會被委以重任,展現人才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在描寫今日縣試場景時,「萬騎騰驤騁逸才」展現出考生們意氣風發、各展才華的熱烈場面,盡顯蓬勃朝氣。最後,詩人以伯樂相馬自謙,突出考生中的優秀者如同神駿良馬必然能脫穎而出,整首詩展現出積極向上的態度,對考生充滿鼓勵,且詩中運用諸多形象比喻,讓抽象的科舉和人才選拔變得具體可感。
常紀的其他作品
- 《 九月十三日同友人高於仲自省回塗中遇雨 》 —— [ 清 ] 常紀
- 《 雜興十五首 》 —— [ 清 ] 常紀
- 《 憶癸酉春夏與奉峨兄讀書於城南之保安寺甚自得也時有秦先生者山東快士喜堪輿精占卜聚談者屢遂訂交焉今日各有 》 —— [ 清 ] 常紀
- 《 登鳳嶺 》 —— [ 清 ] 常紀
- 《 夜行 》 —— [ 清 ] 常紀
- 《 奉調入闈捧檄而喜詩以志之 》 —— [ 清 ] 常紀
- 《 九月十三日同友人高於仲自省回塗中遇雨 》 —— [ 清 ] 常紀
- 《 學易島庵蟬聯體以苔徑雀聲晚蕉窗蝶夢涼囊琴步野渡枕笛醉漁航二十字為題各限五言四韻每一題即以次字為韻 其 》 —— [ 清 ] 常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