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玉帳:極寫中軍帳之莊重。
吳鈎:泛稱精良之兵器。
霜曉:標志時間是深秋清晨。
塞:點明邊防前綫。
分兵:指六軍閲罷,分散駐防。
金字:本指碑銘文字,這裏指皇帝所書的文字(即犒飲大軍的聖旨)。
回飛奏:是皇帝聖旨,犒軍完畢,馬上寫謝恩表章飛報朝庭。
燕然:指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在內蒙境內。
勒功:即勒石記功。
序
《菩薩蠻·六軍閲罷犒飲兵將官》是王安中出鎮燕山府路宣撫使時所作。全詞以邊塞軍營生活為題材,表現邊防戰士厲兵秣馬,嚴陣以待,立功報國的壯志激情,也反映出作者辛勞國事,六軍閲罷,躊躇滿志的得意心態。
賞析
上闋極寫邊防部隊的軍容整飭,將士英武,展現出一幅兵強馬壯,秋肅軍威的雄偉畫面。起勢二句突出軍帳的威儀和裝備的精良,顯示出邊防部隊的強大聲勢。中軍帳外,旌旗迎風招展,劍戟帶霜閃亮,兵將官之精神面貌可想而知。接下來二句抓住“快馬追風”、“弓聲驚鴻”的特寫鏡頭,贊揚邊防戰士的騎藝高超,箭術精湛,進一步顯示出治軍有方,訓練有素,能守能攻的雄厚實力。這四句雖與李白《俠客行》“趙客縵胡嬰,吳鈞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稼軒詞“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語意相似,但又獨具特色。在這深秋破曉,遠守邊塞的將士,不畏風寒,馳馬彎弓,勤於王事,一聲令下,勇往直前,其勢可以追風,其聲足以驚鴻。將士們的英武驍猛、指揮者的高超藝術自在不言之中了。
下闋槪寫犒飲將士,回奏軍情,反映出士氣鼓舞、思報國恩的振奮心情。首句“分兵閑細柳”照應“中軍玉帳旌旗繞”,承寫上闋“六軍閲罷”,引出“犒飲兵將官”以盡題意。暗用“周亞夫軍細柳”的故事(《史記》:西漢名將周亞夫帥軍防邊,駐紥細柳,漢文帝親自前往慰勞將士,至細柳營“不得驅馳”,只好“按轡徐行”、“以軍禮見”)。説明這是一支軍紀嚴明,神聖不可侵犯的部隊。用典貼切,蘊含有致。尤其“閑”字用得極妙,看似尋常最奇崛。“閑”可作“閑靜”解,亦可作“閑暇”解。邊防部隊的任務是“防邊”,是“備戰”,而不是“作戰”,備而不戰,似乎閑而無用,但是,有備無患,實則備有不閑。邊防力量強大,敵人不敢侵犯,保境安民,自然閑靜。平時加強訓練,將士講武習兵,厲兵秣馬,則又不閑。所以,閑於不閑,不閑始閑,正如周亞夫駐軍細柳,匈奴不敢侵犯,文帝亦遵軍禮,這就是閑而不閑,不閑而閑。作者“六軍閲罷,犒飲兵將官”之際,著一“閑”字,則是對這支邊防部隊的最好評價。詞人巧妙地把下闋的靜與上闋的動作對比映襯,為下文寫犒飲作鋪墊。
“回飛”二字連鎖而出,“回”是“金字”下達後的行動反響,承上啓下;“飛”字極言回報朝廷之速。一種感恩戴德之情溢於言衷。
“犒飲上恩濃,燕然思勒功。”上句説皇上御賜犒飲六軍,恩重如山。下句説全軍將士深感皇恩,決心為國立功。據《漢書·竇憲傳》記載:漢和帝永和元年,大將竇憲追北單於“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還”。作者借此激勵將士,确平是“言簡意賅”,用極少的文字,表達了很豐富的內容。
全詞寫景而不敍事,狀物而不寫人,卻又令人感到事在景中,人在物後。通過景物的描寫顯示事件的過程和人物的活動,同時表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了有記敍,有描寫,有抒情,有議論,而且融會貫通,使人物相生,情景相融,敍議相合,渾然一體,自然協調,充分表現了勤於國事,忠於職守,肩負起保衛祖國任務這一主題和愛國精神。所以,有人評論其詞“似東坡暮年之作”。正因如此,在高手如林的宋代詞壇上,他纔有一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