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柂牙(duò yá):指船桅。「柂」同「舵」,此處代指船隻部件。
- 龜山:山名,在江蘇盱眙東南,山形如龜,故名。
- 澄觀:爲人名,具體事蹟不詳,此處應該是作者在詩中用以自比或者相關重要人物代稱。
- 昧陋:指自身學問淺薄、見識短淺。這裏是作者自謙之詞。
- 霽雲:即南霽雲,唐代著名將領,安史之亂時拼死保衛睢陽,此處當借其名以引出感慨。
- 奸回:指奸惡邪僻之人或事。
- 管灰:古代候氣之法,將蘆葦莖中的薄膜燒成灰,放入十二樂律的玉管內,置於特設的室內木案上,到了某個節氣,相應律管內的灰就會自行飛出 ,此處形容悲氣如同吹動律管內飛灰一般觸動人心。
翻譯
清晨,城門外的柵欄一打開,那船桅轉動、車軸行進的聲音如同滾滾雷鳴。飛揚的黃塵似乎要阻礙龜山露出真容,奔騰的白浪白白地從汴水涌流而來。有才能的人(如我)想要有所作爲卻自感學識淺陋,(就像)南霽雲雖懷忠義卻無力對付奸邪勢力。詩人在這一天追思既往的事情,悲傷的情緒隨着風,如同吹動管灰那樣觸動內心,難以抑制。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與吳御史面對臨淮的景象,生髮感慨之作。首聯「柵鎖城扉曉一開,柂牙車軸轉成雷」描繪清晨城門開啓,車船往來喧鬧的場景,給人一種熱鬧紛繁之感,也爲全詩奠定了一種由現實引發思緒的基調 。頷聯「黃塵欲礙龜山出,白浪空分汴水來」以寫景承載情感,黃塵漫天似乎要阻礙龜山展露於世,汴水白浪滔滔卻空自流淌,蘊含着一種對自然景象的無奈以及深沉的感慨,可能暗示着作者對一些事人力無法改變的惆悵。頸聯「澄觀有材邀昧陋,霽雲無力報奸回」,作者借「澄觀」這一人物(可能是自身寫照)自謙學識不足,面對世事難以施展抱負,同時以「霽雲」自比,感嘆即便心懷忠義,也無力扭轉奸惡局面,表達出一種有志難伸,對奸邪當道的憤懣。尾聯「騷人此日追前事,悲氣隨風動管灰」將整首詩的悲憤之情推向高潮,詩人追憶往事,感慨萬分,內心的悲愁好似吹動管灰的風一般,瀰漫開來,感染讀者。整首詩情景交融,通過描寫臨淮的景象與所思所感反映出王安石內心對於現實政治的憂慮、對自身抱負難展的哀傷,體現出他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