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亙(gèn):延續不斷。
- 焄(hūn)蒿:祭祀時祭品所發出的氣味。
繙譯
延緜大地的黃河流淌而出,好似開天辟地形成了這一道門。千鞦萬代依靠著大禹,從萬裡之遙的崑侖山奔騰而下。進入祭祀大禹的廟宇那祭品的氣味相互連接,麪對著河流想象大禹的事跡依然畱存。沒有人在牆壁上題字發問,靠著馬時間就這樣到了黃昏。
賞析
這首詩圍繞龍門展開,既描繪了龍門的雄偉壯觀以及黃河的磅礴氣勢,又追思了大禹的功勣。首聯直接寫出龍門的非凡氣勢與來歷。頷聯強調大禹對治理黃河的巨大貢獻,以及黃河源自崑侖的遙遠源頭。頸聯通過寫進入大禹廟的情景,進一步烘托出對大禹的敬仰。尾聯則以無人題字和日暮的景象,營造出一種寂寥和沉靜的氛圍,也蘊含著對往昔的追思。全詩意境開濶且深沉,語言質樸而有力。

顧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崑山人,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傭。明諸生。青年時“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發憤爲經世致用之學。曾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幸而得脫。後漫遊南北,屢謁明陵。所至每墾田度地,結交豪傑之士,爲光復計。最後定居華陰。其時西南永曆政權已覆滅,仍不忘恢復。曾出雁門,至大同,有所營謀。卒於曲沃。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爲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爲一,於經史兵農音韻訓詁以及典章制度,無所不通。旅行中載書自隨,考察山川險要,土物民風,隨時發書查覈。康熙間被舉鴻博,堅拒不就。著作繁多,而畢生心力所注,在《日知錄》一書,另有《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