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耕耤(jí)**:**古代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的田,天子有千畝,諸侯百畝。天子於每年正月親自前往舉行耕耤之禮,以提倡重視農業。
- **惟:**是。
- **邦本:**國家的根本。
- **先民:**古時的賢明君主。
- **履畝:**指實地觀察田畝的經營狀況,這裏說古代賢君親自到田間勞作。
- **翠華:**天子儀仗中以翠羽爲飾的旗幟或車蓋,這裏代指皇帝。
- **廣陌:**廣闊的田野道路。
- ****彩軛(è)**:**華美的牲口拉車時套在脖子上的器具,這裏形容春耕時所使用的耕具很華麗。
- **禮備:**禮儀完備。
- **明神:**神靈。
- **格:**感通。
- **年期:**一年的期望。
- **率土:**四海之內。
- **廑(jǐn)慮:**殷切關注。
翻譯
農業之事乃是國家的根本啊,古代的賢君們都親自到田畝東邊去耕種勞作。皇帝的車駕來到廣闊的田間道路上,華美的耕具在春風之中開始耕種。禮儀完備,感通了神靈,期望這一年天下都能獲得豐收。時時都殷切地關注勸勉農耕之事,哪敢吝惜自己的辛勞呢?
賞析
這首詩圍繞「耕耤」這一主題,表達了對農業重要性的深刻認識。開篇直接點明「農事惟邦本」,強調了農業在國家中的根基地位,借先民親耕的行爲樹立起重視農事的典範。中間兩聯描繪皇帝親耕的場景,「翠華臨廣陌,彩軛駕春風」畫面感強烈,翠華代表皇帝親臨,彩軛象徵着春耕啓動,展現出莊重而美好的春耕氛圍。「禮備明神格,年期率土豐」體現了古人藉助祭神等完備禮儀祈求神靈庇佑,以實現天下豐收的願望。尾聯「勸耕時廑慮,敢爲惜勞躬」表明君主時刻將勸耕之事放在心上,不憐惜自身辛勞,流露出對農事的重視和對百姓生活的關切,也展現出一種擔當精神。整首詩語言工整典雅,從思想主旨到藝術表現都凸顯出其對農業的高度重視,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政治意義 。
胤禛
即愛新覺羅·胤禛。清朝皇帝。聖祖第四子。康熙四十八年封雍親王,六十一年十一月嗣位。次年改元雍正。即位後頒詔訓飭各級文武官吏,列舉弊端,嚴令整頓。藉故鎮壓與之爭位的諸弟,胤(允)禵被圈禁,胤(允)祀、胤(允)禟於被廢黜後死亡。舅父隆科多、大將軍年羹堯原屬親信,也在雍正初年相繼得罪。查嗣庭、汪景祺以文字得罪,實遭隆、年二人牽連。康熙帝所親信之蘇、寧織造李、曹兩家亦遭重譴。甚至浙江士子亦因查、汪兩案而暫停鄉會試。又嚴令諸王不得對所屬旗人多派差使,停止宗室諸王兼管旗下事務。在中央設立軍機處。重用鄂爾泰、田文鏡、李衛爲重要省份總督。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在大多數省份行“攤丁入畝”之法。對西北方面,討伐羅卜藏丹津叛亂,擊敗準部噶爾丹策零之擾。對外則禁止西洋傳教士傳教,除在京者外,其餘西洋人一律安置澳門。又於雍正五年與俄國訂立《布連斯奇界約》及《恰克圖界約》,劃定中俄中段邊界。十三年八月,病卒。諡憲皇帝。
► 5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