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白下:南京的別稱。
- 侵:侵襲。
- 清笳:悽清的胡笳聲。笳(jiā),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
- 野燒:野火。
- 頻年:連年。
- 戈甲:兵器和鎧甲,這裏指代戰爭。
- 從教:任憑。
- 一掬:一捧,表示數量少。這裏形容淚水。
- 新亭淚:典出《世說新語·言語》,東晉初,過江人士,每至暇日,常相邀新亭宴飲,周顗(yǐ)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表示憂國傷時。
翻譯
南京城的秋風勁吹,枯黃的落葉紛揚侵襲,我再次來到這裏,獨自登上高處遠望。清冷的胡笳聲在明月映照下,伴隨着秋意縈繞在舊時營壘;野外燃燒的火焰星星點點,如寒夜的星辰從林間閃爍而出。那千古以來的壯麗河山理應有明主守護,可連年的戰爭卻是苦苦追尋不停。哪怕只是任憑流下這一捧憂國的淚水,也能讓江水憑空增添十丈的深度。
賞析
這首詩開篇點明時間和地點,通過「西風落葉侵」營造出一種衰敗、蕭瑟的氛圍,爲全詩奠定了傷感的基調。頷聯「清笳皓月秋依壘,野燒寒星夜出林」運用視聽結合與動靜結合的手法,以清笳聲、明月、秋風、營壘,野火、寒星、樹林等意象,生動地描繪出南京城荒涼、冷清的秋夜之景,含蓄地表達了山河破碎後的淒涼之感。頸聯由景入情,詩人感慨萬古河山應當有其主人,可連年的戰爭讓人苦不堪言,直接抒發對長期戰亂的譴責和對戰亂給人民帶來苦難的痛心。尾聯借用「新亭淚」的典故,將自己憂國憂民的沉痛心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即便只是一掬淚水,都能讓江水加深,可見其憂思之深沉沉重。顧炎武以這首詩將個人情懷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情感真摯深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讀來令人動容。

顧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崑山人,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傭。明諸生。青年時“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發憤爲經世致用之學。曾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幸而得脫。後漫遊南北,屢謁明陵。所至每墾田度地,結交豪傑之士,爲光復計。最後定居華陰。其時西南永曆政權已覆滅,仍不忘恢復。曾出雁門,至大同,有所營謀。卒於曲沃。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爲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爲一,於經史兵農音韻訓詁以及典章制度,無所不通。旅行中載書自隨,考察山川險要,土物民風,隨時發書查覈。康熙間被舉鴻博,堅拒不就。著作繁多,而畢生心力所注,在《日知錄》一書,另有《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