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

曉枕心氣清,奇淚忽盈把。 少年愛惻悱,芳意嫭幽雅。 黃塵澒洞中,古袌不可寫。 萬言摧燒之,奇氣又瘖啞。 心死竟何雲,結習幸漸寡。 憂患稍稍平,此心即佛者。 獨有愛根在,拔之■難下。 夢中慈母來,絮絮如何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徂(cú):往,到。「自春徂秋」即從春天到秋天。
  • 詮次:選擇和編排先後順序。
  • 側悱:內心悲苦悽切。
  • 嫭(hù):美好。
  • 澒洞(hòng dòng):瀰漫無際;渾然一體。這裏「黃塵澒洞」形容塵世的紛擾繁雜。
  • 古袌:同「古抱」,指古老的情懷、抱負。
  • 瘖啞(yīn yǎ):不能說話,這裏指內心的憤懣感慨無法表達出來。
  • 結習:佛教用語,指長期養成的習慣愛好。
  • 愛根:佛教用語,指對人或事物愛戀的根子。

翻譯

清晨躺在枕上,心境清澈,不知爲何突然涌出一大把奇怪的淚水。年少的時候,內心總是充滿悲苦愛意,鍾情於美好的事物和優雅的意趣。在這塵世的喧囂繁雜之中,內心那古老的抱負實在難以言說。我曾將洋洋灑灑的萬字文章付之一炬,心中那不凡的氣勢彷彿也隨之變得沉默無聲。心彷彿已經死寂,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幸好長期以來養成的一些習性漸漸減少了。憂患之情逐漸平息,此時的心境彷彿已然接近佛門的淡然。只是唯獨那份難以割捨的愛根還在,想要將它拔除實在是困難萬分。在睡夢中,慈祥的母親來到身旁,嘮嘮叨叨又怎忍心讓她離去。

賞析

這首詩深刻地展現了龔自珍複雜的心路歷程。開篇以清晨突發悲淚爲引,凸顯內心深處潛藏的痛苦。「少年」兩句回憶年少時對美好情感和優雅意趣的追求,與現實的「黃塵澒洞」形成鮮明對比,揭示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萬言摧燒」「奇氣瘖啞」則表現出詩人壯志難酬、抱負無法實現的憤懣無奈。「心死」「結習漸寡」等語句中,能看到詩人試圖超脫內心痛苦,向佛尋求解脫的心境。然而,「獨有愛根在」一轉,表明即便歷經滄桑,仍有難以割捨的情感,尤其是夢中慈母的出現,以質樸深情的畫面,體現了他對親情的眷戀不捨,將情感表達得真摯感人。整首詩將詩人內心的矛盾掙扎、對理想的執着、對塵世的眷戀等諸多情感交織在一起,情感層次豐富,真摯深沉,反映了當時社會環境下知識分子內心的複雜世界和精神痛苦。

龔自珍

龔自珍

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着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爲“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爲《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 ► 7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