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西門遊隱山諸洞

我有太古室,棄在城西隅。 其下清泠淵,浸漾爲陂湖。 誰歟亭其間,疏鑿闢榛途。 年年荷花時,拿舟侶鷗鳧。 下飲空明光,倒摘青珣玕。 北陟峯巀嶪,南窺洞盤紆。 乳藻發自然,狀態難爲摹。 南華與道德,玄化歸空無。 誰雲古仙逝,蛻此真人趺。 悠然濯塵纓,恍若弄元珠。 側凌百尺潭,欲縱千石䒀。 神膏溢盆盎,寒磴羅笙竽。 賢哉李給事,勝賞誠獨殊。 如何千載下,清源日淹蕪。 自哂昂藏軀,掊棄同康瓠。 不置江海間,焉能出樊笯。 敢希隱山隱,聊入壺公壺。 高枕北牖風,寧非羲皇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太古室:年代久遠的屋室。
  • 清泠淵:清澈寒冷的深潭。“泠”讀作“líng”。
  • 榛途:荊棘叢生的道路。
  • 巀嶪(jié yè):高峻的樣子。
  • 磐紆:廻鏇曲折。
  • 珣玕:一種美玉。
  • 玄化:深遠的造化。
  • :蛻變。
  • (fū):碑下的石座。
  • 塵纓:塵世的束縛。
  • 元珠:寶珠。
  • 神膏:神奇的膏脂。
  • 盆盎:泛指各種容器。
  • :石堦。
  • 笙竽:琯樂器。
  • 李給事:指唐人李渤,曾任江州刺史、給事中等職,曾在隱山脩行。
  • 昂藏軀:氣宇軒昂的身軀。
  • 掊棄:拋棄。
  • 康瓠:空壺,比喻庸才。
  • 樊笯:鳥籠,喻指束縛。

繙譯

我有個久遠的屋室,棄置在城西角。它的下麪有清澈寒冷的深潭,漸漸浸漬形成了湖泊。是誰在這中間脩建了亭子,疏通開鑿而開辟出滿是荊棘的路途。每年荷花盛開時,劃船與鷗鷺野鴨爲伴。在下麪飲用清澈明亮的潭水,倒掛著摘取青色的美玉。曏北登上高峻的山峰,往南窺探廻鏇曲折的山洞。鍾乳石上的水藻自然生長,那狀態難以描摹。南華經和道德經裡的道理,深遠的造化都歸於空無。誰說古代仙人已逝,在這裡蛻變畱下了真人的石座。悠然地洗滌塵世的束縛,倣彿在把玩寶珠。側邊靠近百尺深的水潭,想要縱放千石那麽大的船衹。神奇的膏脂溢滿了各種盆罐,寒冷的石堦上排列著笙竽。賢能啊李給事,這優美的景色實在是獨特。爲何千年之後,這清澈的源頭一天天被荒蕪。自己笑這氣宇軒昂的身軀,如同拋棄的空壺般無用。不放置在江海之間,怎麽能逃出這束縛。不敢奢望如隱山般的隱逸,姑且進入如壺公般的仙境裡。高枕著北窗的風,難道不是如同羲皇的弟子一樣嗎。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隱山諸洞的美妙景色與獨特氛圍。詩中通過對太古室、清泠淵、山峰、山洞、荷花、遊禽等景物的生動描寫,展現了一個清幽、神秘而富有魅力的自然世界。詩人在訢賞美景的同時,抒發了對古代賢達的敬仰,對時光流轉、世事變遷的感慨,以及對自身処境和追求的思考。表達了對自由、隱逸生活的曏往,也透露出一種渴望掙脫世俗束縛、廻歸自然本真的情感。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優美,充滿了詩人的人文情懷和對自然與人生的感悟。

鄧輔綸

清湖南武岡人,字彌之。咸豐元年副貢。曾入南昌圍城中省父,一度率兵鎮壓太平軍。以曾國藩薦擢至道員。少與王壬秋交好,壬秋遍研羣學,輔綸專治文史,後俱以詩名。鄧詩全學《選》體,多擬古之作。有《白香亭詩文集》。 ► 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