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春

瓠犀曉蘸晶鹽刷。姑射仙肌涼玉滑。輕紅花碗泛茶丁,小翠筠籃挑藥甲。 薰衣自炙黃金鴨。鎖骨珊珊蔥佩戛。玉京人愛筍梨酥,不識吳酸並蜀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瓠犀:古代形容女子牙齒潔白如瓠瓜之齒,這裡指美女的皓齒。
  • 姑射仙肌:源自《莊子》中的仙人姑射山,形容肌膚白皙如仙。
  • 涼玉滑:形容肌膚細膩如玉且清涼滑爽。
  • 茶丁:指茶末或茶餅的碎屑。
  • 葯甲:中葯葯材的細小部分,此処可能是指研磨好的葯粉。
  • 薰衣:古時貴族婦女的一種香薰法,以香料燻衣。
  • 黃金鴨:可能是富貴人家烹飪的美食,鴨肉用金黃色的調料醃制。
  • 鎖骨珊珊:形容女子鎖骨的輕盈和秀美。
  • 蔥珮戛:蔥的香氣與珮飾相碰撞的聲音,形容香氣濃鬱。
  • 玉京人:京城人士,這裡可能特指京城的美食愛好者。
  • 筍梨酥:可能是一種甜點,以筍梨爲主要原料。
  • 吳酸蜀辣:吳地和蜀地的特色酸辣口味,此処可能指代某種特別的調料。

繙譯

清晨,美女的皓齒輕輕蘸著晶瑩的食鹽,如同仙子的肌膚般清涼滑嫩。她輕啓紅脣,品嘗著碗中的茶末,又從精致的竹籃裡取出葯粉。貴婦們用香薰衣料自烹美食,黃金鴨肉的香氣四溢。她的鎖骨輕盈如玉,珮飾間的蔥香更是清脆悅耳。京城的人們偏愛那如筍梨般的酥軟甜點,對吳地和蜀地的酸辣風味卻毫不了解。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富麗堂皇、生活奢華的畫麪,通過美女的日常生活細節,展現出清代上層社會的精致品味。作者樊增祥以細膩的筆觸,將日常瑣事陞華成詩,贊美了女性的美麗與優雅,同時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飲食文化和社交習俗。詞中穿插的典故和地域特色,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樊增祥

樊增祥

樊增祥,字嘉父,號雲門、樊山,別署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同治六年(1867)舉人,光緒三年(1877)進士。曾任陝西宜川、渭南等縣令。後累官至陝西布政使、江寧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辛亥革命爆發,逃居滬上。袁世凱執政時,曾爲參政院參政。擅長詩、駢文、詞,爲近代晚唐詩派代表詩人。著有《樊山全書》。  樊增祥關係臺灣詩二首,見連橫《臺灣詩乘》,今據以校錄。(吳福助撰) ► 7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