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喜雨
蘊隆何蟲蟲?赫羲燒大地。五行水乾土,咎徵肥遺至。
青陽萌動時,野望莽枯萎。萬井渴生塵,溉澆齊告匱。
田形龜背圻,農夫坐流淚。蒼赤帝所生,未忍溝中棄。
九霄呼行雨,乖龍不敢睡。倒海灑雲端,森然銀竹墜。
燋燥一以雲,鱗塍有生意。涓滴皆黃金,歡呼拜天賜。
清明杏花盛,東作猶及事。蓑笠聚隴頭,秧歌慰勞悴。
吾聞一德朝,七祀貉爲祟。持鼎禱名山,言發致靈異。
哀鴻億萬姓,生命大君寄。從來至人心,惻怛迴天易。
後代焚巫尪,暴虐非古治。時無臧文仲,誰與籌旱備?
拼音

林朝崧
林朝崧,號癡仙,又號無悶道人。臺灣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時期臺灣最富盛名的傳統詩社「櫟社」創始人,臺灣豪族霧峯林家下厝林文明之養子。朝崧年少時即熱衷詩歌創作,1895年日本領檯,時年廿一,與家人內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臺,停留數月後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臺定居。返臺後,他與洪棄生、賴紹堯、林幼春、陳瑚、呂敦禮、陳懷澄等詩友時相唱和作詩。1901年其詩題已出現「櫟社」之名,1902年他與侄子幼春-及彰化賴紹堯出面倡組櫟社,1906年櫟社正式組織化,以癡仙等九人爲創始者。隨著1906年底臺南南社、1909年臺北瀛社的成立,臺灣三大詩社鼎足分立之勢乃告確定。1910年櫟社在癡仙主持下,於臺中舉行庚戌春會,共有社員二十人、南北詩友三十一人蔘加,這是日治時臺灣詩社第一次大規模的共同集會活動。1911年櫟社邀請梁啓超訪臺,梁氏對癡仙、幼春叔侄之文學才華,深表肯定。癡仙晚年當對兩件社會活動十分投入,其一是臺中中學的創設,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組的「同化會」。同化會由於臺灣總督府的打壓,旋歸失敗,癡仙經此打擊,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癡仙詩的內容,多描述日本領檯後傳統文人苦悶無奈的心境,以及對祖國孺慕怨責的情緒,後作品則可看出逐漸強化對臺灣本土的認同與關注。詩風以感傷頹靡爲主調,文字清麗多姿,可說是日治前期臺灣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詩人。 林朝崧詩,目前通行之版本爲《無悶草堂詩存》,在他去世十餘年後,由櫟社詩友合力編輯,由鹿港信昌社印行,於昭和八年(1933)分成兩冊裝訂(上冊爲一至三卷,下冊爲四至五卷)出版。全書五卷,收錄各體詩共八百餘首,附錄詩餘一卷,共四十五題六十一首。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第八、九冊兩冊所收《無悶草堂詩存》,系根據原刊本複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爲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見於其他已出版詩集,或未出版櫟社詩稿的林朝崧詩。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二種所收《無悶草堂詩存》,乃根據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錯字。。其詩另有一原始版本,名爲《無悶草堂詩鈔》於1919~1923年連載於《臺灣文藝叢志》(未以單行本出版)。兩種版本所收作品頗有出入,但《詩鈔》所收總數較《詩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 882篇诗文
林朝崧的其他作品
- 《 次韻酬呂大厚庵題田居見贈 》 —— [ 清 ] 林朝崧
- 《 次韻遙和任公歲暮感懷六首 》 —— [ 清 ] 林朝崧
- 《 櫟社詩會席上次和湘沅 》 —— [ 清 ] 林朝崧
- 《 哭呂厚庵秀才 》 —— [ 清 ] 林朝崧
- 《 霧峯雜詠十首一大花廳 》 —— [ 清 ] 林朝崧
- 《 步頌臣題帳眉原韻 》 —— [ 清 ] 林朝崧
- 《 九月二十六日小妾舉一男,墜地即絕。余年三十有六,尚無子嗣,愴然有感 其一 》 —— [ 清 ] 林朝崧
- 《 所居洪衙埕即清初洪經略承疇故第,今尚有祠堂在焉 》 —— [ 清 ] 林朝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