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海上樓船:指海上航行的戰艦。這裏可能暗示國家局勢動盪,有軍事行動。
- 暮笳(jiā):傍晚時的胡笳聲。胡笳是一種古代的吹奏樂器,多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使用,常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
- 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後人用桑梓比喻故鄉。
- 江山錦繡:形容國家疆土美麗如畫。
- 新國:新成立的國家,在詩中可能指當時局勢變化後出現的新政權情況 。
- 文武衣冠:文官和武官的服飾,代指士紳、官宦階層。
- 故家:世家大族;世代仕宦之家,這裏指原來的豪門望族 。
- 楚客:本指屈原,因他被放逐,流離沅湘,故稱。後泛指客居他鄉者。
- 哀郢(yǐng):語出《楚辭·九章·哀郢》,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被放逐至江南途中,面對郢都(楚國首都)淪陷創作的作品,表達了對郢都失陷的哀傷。這裏用此典故表達對國家淪陷、故土遭難的哀傷。
- 宋人未悔畫淮差:宋與金曾以淮河爲界,劃定疆域。這裏是說當時的執政者對於這樣的劃界局面竟然沒有悔意。「畫淮」即劃淮河爲界。
- 東籬:語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多用以指代歸隱之處。
翻譯
傍晚時分,海上的樓船響起悲涼的胡笳聲,令人傷心的是故鄉遠在天涯。美麗如畫的江山開拓了新的國家,而那些仕宦之家卻所剩無幾。大家都和屈原一樣,深知流亡他鄉、思念郢都的痛苦,可就像當年宋金以淮河劃界那樣,那些人似乎並未對造成這種局面感到後悔。我們一同來此躲避戰亂,如今你卻要先回去了,希望你回到家鄉歸隱田園,不要有什麼埋怨和嘆息。
賞析
這首詩飽含着深沉的家國之思與世事變遷的感慨。開篇以海上樓船的暮笳聲營造出悲涼的氛圍,點明詩人客居天涯的傷心處境。「江山錦繡開新國,文武衣冠少故家」通過新國與故家的鮮明對比,突出了朝代更迭、人事滄桑,昔日的世家大族如今已衰落,反映出國家動盪給社會帶來的巨大沖擊。借用「楚客哀郢」的典故,表達了詩人如同屈原因國都淪陷而流亡般的哀傷。「宋人未悔畫淮差」一句則隱晦地批評了當時執政者的軟弱和短視,對國家分裂、命運多舛的局面發出無奈悲嘆。最後兩句,寫友人先行歸鄉,勸其在田園安定度過餘生,不要抱怨,既飽含對友人的祝福,也流露出詩人自身暫不能歸鄉的孤寂與豁達心態。整首詩情感複雜深沉,委婉含蓄,用詞精煉又富有歷史文化底蘊,展現了詩人對家國命運深切的關懷以及對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

林朝崧
林朝崧,號癡仙,又號無悶道人。臺灣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時期臺灣最富盛名的傳統詩社「櫟社」創始人,臺灣豪族霧峯林家下厝林文明之養子。朝崧年少時即熱衷詩歌創作,1895年日本領檯,時年廿一,與家人內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臺,停留數月後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臺定居。返臺後,他與洪棄生、賴紹堯、林幼春、陳瑚、呂敦禮、陳懷澄等詩友時相唱和作詩。1901年其詩題已出現「櫟社」之名,1902年他與侄子幼春-及彰化賴紹堯出面倡組櫟社,1906年櫟社正式組織化,以癡仙等九人爲創始者。隨著1906年底臺南南社、1909年臺北瀛社的成立,臺灣三大詩社鼎足分立之勢乃告確定。1910年櫟社在癡仙主持下,於臺中舉行庚戌春會,共有社員二十人、南北詩友三十一人蔘加,這是日治時臺灣詩社第一次大規模的共同集會活動。1911年櫟社邀請梁啓超訪臺,梁氏對癡仙、幼春叔侄之文學才華,深表肯定。癡仙晚年當對兩件社會活動十分投入,其一是臺中中學的創設,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組的「同化會」。同化會由於臺灣總督府的打壓,旋歸失敗,癡仙經此打擊,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癡仙詩的內容,多描述日本領檯後傳統文人苦悶無奈的心境,以及對祖國孺慕怨責的情緒,後作品則可看出逐漸強化對臺灣本土的認同與關注。詩風以感傷頹靡爲主調,文字清麗多姿,可說是日治前期臺灣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詩人。 林朝崧詩,目前通行之版本爲《無悶草堂詩存》,在他去世十餘年後,由櫟社詩友合力編輯,由鹿港信昌社印行,於昭和八年(1933)分成兩冊裝訂(上冊爲一至三卷,下冊爲四至五卷)出版。全書五卷,收錄各體詩共八百餘首,附錄詩餘一卷,共四十五題六十一首。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第八、九冊兩冊所收《無悶草堂詩存》,系根據原刊本複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爲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見於其他已出版詩集,或未出版櫟社詩稿的林朝崧詩。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二種所收《無悶草堂詩存》,乃根據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錯字。。其詩另有一原始版本,名爲《無悶草堂詩鈔》於1919~1923年連載於《臺灣文藝叢志》(未以單行本出版)。兩種版本所收作品頗有出入,但《詩鈔》所收總數較《詩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 8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