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竹滬吊寧靖王
玉帶歌殘瘴海曲,一壞竹滬煙蕪綠。欲吊先朝寧靖王,杜鵑飛上冬青哭。
憶昔煤山龍馭遙,江南半壁旋沉陸。關破棲霞碧血腥,城降烏爨青衣辱。
傷心金翅啄龍子,誰與天家收骨肉。輔國將軍遼藩裔,受封最晚權不屬。
間關海外依田橫,中興敢望劉文叔。剩水殘山滿目愁,藜牀皁帽餘生足。
延平父子又早歿,神州早料難恢復。䦖?門中鼓舞死,樓船飛渡來楊僕。
肉袒牽羊自有人,此身好結殘明局。慷慨吟成絕命詞,遺民掩鼻不忍讀。
杳杳中原化鶴歸,兩京陵樹澹斜暉。鐘山氣盡高皇廟,易水風翻異國旗。
列祖在天心定痛,一靈出世淚還揮。遺骸終古留孤島,大義當年感五妃。
五妃甘爲君王死,一門紅粉光青史。郤憶燕都社祀亡,宮人費氏遙堪比。
殉國偏多美婦人,貪生轉屬奇男子。鄭家乳臭何足道,滄溟難洗劉馮恥。
吁嗟乎!霸業三傳失草雞,鳳陽帝冑駕青霓。金支翠羽渺何處,東海揚塵望眼迷。
一代天潢遺恨在,千秋賜姓大名齊。只今赤嵌城非舊,猶寶朝天白玉圭。
拼音

林朝崧
林朝崧,號癡仙,又號無悶道人。臺灣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時期臺灣最富盛名的傳統詩社「櫟社」創始人,臺灣豪族霧峯林家下厝林文明之養子。朝崧年少時即熱衷詩歌創作,1895年日本領檯,時年廿一,與家人內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臺,停留數月後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臺定居。返臺後,他與洪棄生、賴紹堯、林幼春、陳瑚、呂敦禮、陳懷澄等詩友時相唱和作詩。1901年其詩題已出現「櫟社」之名,1902年他與侄子幼春-及彰化賴紹堯出面倡組櫟社,1906年櫟社正式組織化,以癡仙等九人爲創始者。隨著1906年底臺南南社、1909年臺北瀛社的成立,臺灣三大詩社鼎足分立之勢乃告確定。1910年櫟社在癡仙主持下,於臺中舉行庚戌春會,共有社員二十人、南北詩友三十一人蔘加,這是日治時臺灣詩社第一次大規模的共同集會活動。1911年櫟社邀請梁啓超訪臺,梁氏對癡仙、幼春叔侄之文學才華,深表肯定。癡仙晚年當對兩件社會活動十分投入,其一是臺中中學的創設,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組的「同化會」。同化會由於臺灣總督府的打壓,旋歸失敗,癡仙經此打擊,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癡仙詩的內容,多描述日本領檯後傳統文人苦悶無奈的心境,以及對祖國孺慕怨責的情緒,後作品則可看出逐漸強化對臺灣本土的認同與關注。詩風以感傷頹靡爲主調,文字清麗多姿,可說是日治前期臺灣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詩人。 林朝崧詩,目前通行之版本爲《無悶草堂詩存》,在他去世十餘年後,由櫟社詩友合力編輯,由鹿港信昌社印行,於昭和八年(1933)分成兩冊裝訂(上冊爲一至三卷,下冊爲四至五卷)出版。全書五卷,收錄各體詩共八百餘首,附錄詩餘一卷,共四十五題六十一首。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第八、九冊兩冊所收《無悶草堂詩存》,系根據原刊本複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爲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見於其他已出版詩集,或未出版櫟社詩稿的林朝崧詩。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二種所收《無悶草堂詩存》,乃根據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錯字。。其詩另有一原始版本,名爲《無悶草堂詩鈔》於1919~1923年連載於《臺灣文藝叢志》(未以單行本出版)。兩種版本所收作品頗有出入,但《詩鈔》所收總數較《詩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 8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