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 梅花

瑤臺曾遇,問春風,萼綠何處淪墜?倚竹無言,縞袂障羞,憔悴軟紅塵裏。多情我是孤山客,共索笑檐前休避。乍殢人,枝北枝南,疏影似迎還拒。 這是高標出衆,比夭桃豔杏,多少矜貴?放鶴亭邊,紙帳迎來,明月照人歡喜。林間翠羽驚殘夢,怕轉瞬綠陰容易。好慇勤檀板金樽,夜夜爲花沉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瑤臺:美玉砌成的樓臺,在神話傳說中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這裏借指仙人所居之處。
  • 萼綠:指萼綠華,傳說中的女仙名 ,這裏指代梅花。
  • 縞袂(gǎo mèi):白色的衣袖,這裏形容梅花如同穿着白衣的佳人。
  • 軟紅塵:指繁華的塵世。
  • 孤山客:作者以北宋詩人林逋自比,林逋隱居杭州孤山,種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
  • 索笑:取笑、逗樂。
  • 殢(tì)人:使人沉迷、困擾。
  • 高標:指高尚的品行、高超的風姿,這裏形容梅花品質高潔。
  • 矜貴:高貴、珍貴。
  • 放鶴亭:在杭州孤山北麓,爲紀念林逋放鶴而建。
  • 紙帳:一種用藤皮繭紙製成的帳子,常爲文人雅士所用,這裏營造出一種清幽的氛圍。
  • 翠羽:指翠鳥,這裏借指梅花枝頭的鳥兒。
  • 慇勤(yīn qín):同「殷勤」,熱情周到。
  • 檀板:樂器名,檀木製的拍板,常用作歌舞伴奏。

翻譯

曾在如仙境般的瑤臺相遇,想問春風啊,那如同萼綠華般的梅花如今在何處墜落沉淪?它倚靠着翠竹默默無言,身着白色衣袖似在遮擋嬌羞,在這繁華的塵世中顯得憔悴。我這如隱居孤山般多情的人啊,和它在屋檐前盡情歡笑請不要回避。它的花枝一會兒逗引着人,在枝北枝南,那稀疏的影子似在迎接又好像在拒絕。

這梅花是這般高雅出衆,比起豔麗的夭桃和嬌俏的杏花,顯得多麼高貴珍貴?在放鶴亭邊,躺在紙帳中迎來明月,明月照人滿心歡喜。林間的翠鳥驚醒了美好的殘夢,只怕轉眼間綠樹成蔭,美好的時光容易流逝。還是要這般熱情周到地備好檀板金樽,每個夜晚都爲這梅花沉醉。

賞析

這首《疏影·梅花》是林朝崧讚美梅花的佳作。上闋開篇便營造出一種空靈玄幻的氛圍,借神話中的瑤臺、萼綠華來引出梅花,梅花彷彿是從仙境墜落凡塵的佳人,「倚竹無言,縞袂障羞」將梅花擬人化,生動地展現出梅花的嬌羞與楚楚動人。作者以「孤山客」自比,突出自己對梅花的喜愛與鍾情,與梅花在檐前「索笑」,將人與花之間的互動描寫得十分有趣,「疏影似迎還拒」更是把梅花的搖曳姿態和那種若即若離的神韻刻畫得淋漓盡致。

下闋則着重突出梅花的高潔品質,以夭桃豔杏作對比,襯托出梅花的「高標出衆」「矜貴」。「放鶴亭邊,紙帳迎來,明月照人歡喜」描繪出一種清幽美好的意境,人與梅花在明月下相伴的畫面令人陶醉。然而,作者也擔憂時光匆匆,「林間翠羽驚殘夢,怕轉瞬綠陰容易」流露出對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最後「好慇勤檀板金樽,夜夜爲花沉醉」,直抒胸臆,表達出作者對梅花的極度癡愛,願意以美酒相伴,沉醉在梅花的世界中。整首詞語言優美典雅,託物言志,借梅花抒發了作者對高尚品質的追求以及對美好易逝的傷懷。

林朝崧

林朝崧

林朝崧,號癡仙,又號無悶道人。臺灣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時期臺灣最富盛名的傳統詩社「櫟社」創始人,臺灣豪族霧峯林家下厝林文明之養子。朝崧年少時即熱衷詩歌創作,1895年日本領檯,時年廿一,與家人內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臺,停留數月後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臺定居。返臺後,他與洪棄生、賴紹堯、林幼春、陳瑚、呂敦禮、陳懷澄等詩友時相唱和作詩。1901年其詩題已出現「櫟社」之名,1902年他與侄子幼春-及彰化賴紹堯出面倡組櫟社,1906年櫟社正式組織化,以癡仙等九人爲創始者。隨著1906年底臺南南社、1909年臺北瀛社的成立,臺灣三大詩社鼎足分立之勢乃告確定。1910年櫟社在癡仙主持下,於臺中舉行庚戌春會,共有社員二十人、南北詩友三十一人蔘加,這是日治時臺灣詩社第一次大規模的共同集會活動。1911年櫟社邀請梁啓超訪臺,梁氏對癡仙、幼春叔侄之文學才華,深表肯定。癡仙晚年當對兩件社會活動十分投入,其一是臺中中學的創設,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組的「同化會」。同化會由於臺灣總督府的打壓,旋歸失敗,癡仙經此打擊,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癡仙詩的內容,多描述日本領檯後傳統文人苦悶無奈的心境,以及對祖國孺慕怨責的情緒,後作品則可看出逐漸強化對臺灣本土的認同與關注。詩風以感傷頹靡爲主調,文字清麗多姿,可說是日治前期臺灣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詩人。  林朝崧詩,目前通行之版本爲《無悶草堂詩存》,在他去世十餘年後,由櫟社詩友合力編輯,由鹿港信昌社印行,於昭和八年(1933)分成兩冊裝訂(上冊爲一至三卷,下冊爲四至五卷)出版。全書五卷,收錄各體詩共八百餘首,附錄詩餘一卷,共四十五題六十一首。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第八、九冊兩冊所收《無悶草堂詩存》,系根據原刊本複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爲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見於其他已出版詩集,或未出版櫟社詩稿的林朝崧詩。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二種所收《無悶草堂詩存》,乃根據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錯字。。其詩另有一原始版本,名爲《無悶草堂詩鈔》於1919~1923年連載於《臺灣文藝叢志》(未以單行本出版)。兩種版本所收作品頗有出入,但《詩鈔》所收總數較《詩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 8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