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后作
甲寅閏五月,二十日巳刻。
大風西北至,窗戶震相擊。
我時病在牀,強起視天色。
妖雲滿空飛,怪霧四山羃。
入夜雨又來,連朝風不息。
吹山作平地,倒海瀉霂霢。
世情久混濁,天欲一洗滌。
不然何恣睢,信宿才斂跡。
我家夾雙溪,開戶聞㶁㶁。
試登牆頭望,漲起十餘尺。
情知臨溪田,多半成大澤。
悔不學蘇秦,遊說遍六國。
苦戀此二頃,如今竟何益!
況乃南溪近,直欲佔吾宅。
薄晚尤可危,四顧皆昏黑。
水勢知若何,吉凶兩難測。
姬人謀欲遁,摒擋頗勞劇。
包裹敘與珥,並我破書冊。
一任其所爲,實告恐相嚇。
逃難誰暇攜,枉費忙永夕。
北溪水更大,走路況難覓。
南北若交攻,我家付河伯。
卜居一不慎,遺害至此極!
我自致途窮,嗚呼欲誰責!
薄命輕險艱,到此豈復惕。
怦怦雖稍動,默默旋自抑。
高聲喚僕僮,階渠速梳剔。
庭潦入吾廬,使我不能食。
荷鋤衝雨風,眼閉鼻爲塞。
傷心給以酒,解其寒氣迫。
執勞與汝職,性命且須惜。
紛紛牆壁壞,崩裂聲動魄。
鐵纜系屋牢,差喜未傾側。
全家免雨立,淪胥死亦得。
羣兒不識憂,滿室亂跳躑。
叫怒索果餌,誰能即嗔斥?
存亡呼吸間,人我共艱厄。
海疆彈丸地,民生糠籺窄。
正逢力役興,又值賦稅亟。
雖無旱潦憂,挹注尚無策。
降此滔天災,天乎豈保赤!
平生悲憫情,此際填胸臆。
持以語妻拿,渠輩苦未識。
悠悠三日間,如一大劫歷。
今朝水半退,風停兩微滴。
家人喜更生,已免斃壓溺。
整葺破壞餘,餓死非所戚。
所愧聽哀鴻,而無施濟力。
海天歲多颶,水利未籌畫。
更恐好田廬,頻注龍宮籍。
願陳窮者言,敬告當途客。
拼音

林朝崧
林朝崧,號癡仙,又號無悶道人。臺灣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時期臺灣最富盛名的傳統詩社「櫟社」創始人,臺灣豪族霧峯林家下厝林文明之養子。朝崧年少時即熱衷詩歌創作,1895年日本領檯,時年廿一,與家人內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臺,停留數月後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臺定居。返臺後,他與洪棄生、賴紹堯、林幼春、陳瑚、呂敦禮、陳懷澄等詩友時相唱和作詩。1901年其詩題已出現「櫟社」之名,1902年他與侄子幼春-及彰化賴紹堯出面倡組櫟社,1906年櫟社正式組織化,以癡仙等九人爲創始者。隨著1906年底臺南南社、1909年臺北瀛社的成立,臺灣三大詩社鼎足分立之勢乃告確定。1910年櫟社在癡仙主持下,於臺中舉行庚戌春會,共有社員二十人、南北詩友三十一人蔘加,這是日治時臺灣詩社第一次大規模的共同集會活動。1911年櫟社邀請梁啓超訪臺,梁氏對癡仙、幼春叔侄之文學才華,深表肯定。癡仙晚年當對兩件社會活動十分投入,其一是臺中中學的創設,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組的「同化會」。同化會由於臺灣總督府的打壓,旋歸失敗,癡仙經此打擊,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癡仙詩的內容,多描述日本領檯後傳統文人苦悶無奈的心境,以及對祖國孺慕怨責的情緒,後作品則可看出逐漸強化對臺灣本土的認同與關注。詩風以感傷頹靡爲主調,文字清麗多姿,可說是日治前期臺灣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詩人。 林朝崧詩,目前通行之版本爲《無悶草堂詩存》,在他去世十餘年後,由櫟社詩友合力編輯,由鹿港信昌社印行,於昭和八年(1933)分成兩冊裝訂(上冊爲一至三卷,下冊爲四至五卷)出版。全書五卷,收錄各體詩共八百餘首,附錄詩餘一卷,共四十五題六十一首。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第八、九冊兩冊所收《無悶草堂詩存》,系根據原刊本複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爲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見於其他已出版詩集,或未出版櫟社詩稿的林朝崧詩。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二種所收《無悶草堂詩存》,乃根據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錯字。。其詩另有一原始版本,名爲《無悶草堂詩鈔》於1919~1923年連載於《臺灣文藝叢志》(未以單行本出版)。兩種版本所收作品頗有出入,但《詩鈔》所收總數較《詩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 8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