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節庵六十壽詩
荔灣一尊話,未壯君已髯。
服官卻復辭,山澤甘終淹。
相思千里會,淞波搖明蟾。
豈圖溫室中,長歲如鰈鶼。
勸講日不給,遑暇憂蒼黔?
歸沐就庭楸,借書互校籤。
元佑邈隔世,唏噓說垂簾。
朝貴骨盡塵,誰德誰怨嫌?
時於酒壚侶,襟淚還一沾。
河清倘可俟,火井寧竟熸?
醉臥北窗下,風來忘涼炎。
拼音

陳寶琛
淸末民國初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原字長菴,改字伯潛,字伯潛,號弢菴、陶菴、橘隱,晚號聽水、滄趣。陳家累代簪纓,爲榕城望族。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寶琛年十三歲,縣學秀才,十八歲中舉。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編修。陳寶琛兄弟六人,三人進士,三人舉人,人稱「兄弟六科甲」。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好論時政,合稱「淸流四諫」。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沙俄侵佔伊犁九城,力主收復。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充武英殿提調官。翌年,授翰林院 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任江西學政,重修 白鹿洞書院。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上疎《請募勇參用西法教練》,主張「變化以盡利,任人以責實,籌餉以持久」,中法戰爭失利,受牽連,被降五級,回鄕閉門讀書,修葺先祖「賜書樓」,構築「滄趣樓」。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鰲峰書院山長。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福建鐵路總辦,修漳廈鐵路,並任福建高等學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學)監督。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師大)。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奉召入京,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毓慶宮行走,任溥儀老師,賜紫禁城騎馬。繼任漢軍副都統、弼德院顧問大臣。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淸帝遜位,後仍追隨溥儀。命修《德宗實録》。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張勳復辟時,推舉爲內閣議政大臣。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修成《德宗本紀》,授太傅。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引薦鄭孝胥入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隨溥儀移居天津。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1932年),滿洲國 成立,寶琛專程赴長春探望溥儀,拒受僞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二月初一日(公元1935年3月5日)卯時病逝於北平住處,春秋八十有八。喪聞,溥儀震悼,賜奠醊,賜祭一壇,特諡文忠,晉贈太師,賞給陀羅經被,賞銀九千元治喪葬。有藏書十萬冊,「淸末陳氏私家藏書之多,冠於全閩」。著有《陳文忠公奏議》、《滄趣樓文存》、《滄趣樓詩集》、《滄趣樓律賦》、《南遊草》等。
► 889篇诗文
陳寶琛的其他作品
- 《 九月二十九夜大風不寐作 》 —— [ 清 ] 陳寶琛
- 《 六月十四日同林行陀方策六李子新鍾惺西郭芸屏李石芝王彥和陳易園逭暑小雄山齋 》 —— [ 清 ] 陳寶琛
- 《 恩榮周甲蒙賜御書瓊林人瑞扁額感賦 》 —— [ 清 ] 陳寶琛
- 《 文文肅震孟致劉練江職方永澄手札十通爲露苑題 》 —— [ 清 ] 陳寶琛
- 《 贈華璧臣 》 —— [ 清 ] 陳寶琛
- 《 贈幾道 》 —— [ 清 ] 陳寶琛
- 《 重陽後五日同稚辛梅生師子窩觀紅葉憩祕魔厓鹹侄復兒從 》 —— [ 清 ] 陳寶琛
- 《 十一月廿九日滄趣樓雪中作 》 —— [ 清 ] 陳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