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明湖近六十年過濟南同張振卿前輩雨泛飲於湖榭
岱雲隨車度清濟,一雨濯遍明湖荷。夥頤湖舫始何歲?樓觀突兀週四阿。
小滄浪館最眼熟,丱角逃學頻頻過。湖心古亭舊駐蹕,詩刻長與光林蘿。
先臣壁記亦好在,五十五載來摩挲。中間世事凡幾變,豈但容鬢悲觀河。
張翁執手訊宮掖,三歲夢斷風中珂。蒲魚芳鮮足一醉,不飲如此風光何!
酒闌月墜忍便去,坐對照檻鱗鱗波。
拼音

陳寶琛
淸末民國初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原字長菴,改字伯潛,字伯潛,號弢菴、陶菴、橘隱,晚號聽水、滄趣。陳家累代簪纓,爲榕城望族。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寶琛年十三歲,縣學秀才,十八歲中舉。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編修。陳寶琛兄弟六人,三人進士,三人舉人,人稱「兄弟六科甲」。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好論時政,合稱「淸流四諫」。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沙俄侵佔伊犁九城,力主收復。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充武英殿提調官。翌年,授翰林院 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任江西學政,重修 白鹿洞書院。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上疎《請募勇參用西法教練》,主張「變化以盡利,任人以責實,籌餉以持久」,中法戰爭失利,受牽連,被降五級,回鄕閉門讀書,修葺先祖「賜書樓」,構築「滄趣樓」。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鰲峰書院山長。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福建鐵路總辦,修漳廈鐵路,並任福建高等學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學)監督。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師大)。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奉召入京,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毓慶宮行走,任溥儀老師,賜紫禁城騎馬。繼任漢軍副都統、弼德院顧問大臣。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淸帝遜位,後仍追隨溥儀。命修《德宗實録》。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張勳復辟時,推舉爲內閣議政大臣。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修成《德宗本紀》,授太傅。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引薦鄭孝胥入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隨溥儀移居天津。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1932年),滿洲國 成立,寶琛專程赴長春探望溥儀,拒受僞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二月初一日(公元1935年3月5日)卯時病逝於北平住處,春秋八十有八。喪聞,溥儀震悼,賜奠醊,賜祭一壇,特諡文忠,晉贈太師,賞給陀羅經被,賞銀九千元治喪葬。有藏書十萬冊,「淸末陳氏私家藏書之多,冠於全閩」。著有《陳文忠公奏議》、《滄趣樓文存》、《滄趣樓詩集》、《滄趣樓律賦》、《南遊草》等。
► 889篇诗文
陳寶琛的其他作品
- 《 鶴亭招飲十剎海作荷花生日有詩次和 》 —— [ 清 ] 陳寶琛
- 《 惲南田小像爲沅叔題 》 —— [ 清 ] 陳寶琛
- 《 次韻畏廬石遺唱酬之作 》 —— [ 清 ] 陳寶琛
- 《 題鄧守瑕禮塔園圖萬鬆老人磚塔在宣武門內稱爲磚塔衚衕 》 —— [ 清 ] 陳寶琛
- 《 十一月十四夜聽水齋同蘇盦待月即送北行 》 —— [ 清 ] 陳寶琛
- 《 挽高凤歧联 》 —— [ 清 ] 陳寶琛
- 《 山木蔓生能去鴉片毒人稱中興樹 》 —— [ 清 ] 陳寶琛
- 《 贈陳漳州嘉言 》 —— [ 清 ] 陳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