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

《國風》終《曹》《檜》,戰國遂無詩。漢魏稍萌芽,齊樑益卑卑。 治少亂日多,《雅》《頌》亦已微。千載一詩王,牛酒不飫飢。 後人論皮骨,流派彌紛歧。無病而呻吟,世猶疑繼之。 白賁本無色,大樂貴聲希。寂寞誰與娛,谷音或庶幾。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國風》:《詩經》的一部分,多爲各地民間歌謠。
  • 《曹》《檜》:《詩經·國風》中的兩個篇目,分別是曹地和檜地的詩歌。
  • 卑卑:形容風格低下(這裏是說詩歌格調不高 ) 。
  • 《雅》《頌》:也是《詩經》的組成部分,《雅》多爲朝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章,常被用來指代正統雅正的詩歌。
  • 飫(yù)飢:吃飽飢餓,這裏是說詩歌王者雖有才卻難以改變詩歌衰敗等困境。
  • 白賁(bì):《易經》中的詞彙,白色裝飾,寓意本質素潔。
  • 大樂(yuè):美妙的音樂。
  • 聲希:聲音稀少,出自《道德經》「大音希聲」,這裏是說音樂最高的境界是無聲。
  • 谷音:山谷間的聲音,指代隱居山林者的聲音,在此有高雅、古樸之意 。
  • 庶幾:差不多、大概,可以相比 。

翻譯

《詩經》的《國風》到《曹風》《檜風》後,戰國時期詩歌似乎就停滯衰落了。到了漢魏時期詩歌才稍有發展的苗頭,齊梁時期格調卻越發低下。太平的日子很少混亂的日子很多,往昔正統高雅的詩歌風格也日漸衰微。千年來難得出一個能引領詩壇風氣的大家 ,即便有這樣的大家也難以扭轉詩壇的困境。後世之人談論詩歌,只是注重外在形式,各種流派變得更加雜亂分歧。那些無病呻吟之作,世人卻還常常難以分辨並追捧繼承。就像潔白本就不帶顏色,宏大美妙的音樂往往聲音稀微。(真正高雅的詩歌)這般寂寞又有誰能懂得欣賞來自我慰藉呢,大概那種如山谷間清幽之聲般古樸高雅的詩作才能與它相近吧 。

賞析

這首《雜詩》深刻地反映了詩人對詩歌發展歷程的思考。開篇從《詩經》中《國風》的衰落說起,歷經戰國的低谷,漢魏的萌芽,到齊梁格調的變低,展現出詩歌發展一路的起伏。詩人認爲社會的治亂對詩歌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太平少戰亂多導致《雅》《頌》等正統詩風的衰微。而即便出現詩壇大家 ,也難以改變惡劣的大環境。同時批判了後世詩壇只重形式、流派繁雜的亂象,那些無病呻吟之作充斥詩壇。最後則表達了詩人對質樸高雅詩風的追求,「白賁本無色,大樂貴聲希」用形象的比喻體現那種迴歸本真、崇尚簡約高雅的審美理念,渴望有像谷音般古樸的詩作出現,營造出一種寂寥中對純粹詩風的嚮往的氛圍 。整首詩情感深沉,縱橫古今,見解獨特,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郭曾炘

郭曾炘,號春榆,一號匏庵,侯官人。光緒庚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禮部主事,官至典禮院掌院學士。諡文安。有《匏廬詩存》。 ► 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