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鐵馬同雲臣賦

赤兔無成,烏騅不逝,屈作小廊檐馬。碎佩琮琤,叢鈴戛?,依稀客窗閒話。 更烏鵲時相觸,霜欺兼雨打。幾悲詫,多少戰場猛氣,矜蹴踏萬馬一時都啞。 流落到而今,踠霜蹄寄人籬下。潦倒餘生,盡閒身蛛絲同掛。 又西風喚起,仍舊酸嘶中夜。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赤兔:古代名馬,爲呂布坐騎,後歸關羽 。這裏代指名馬。
  • 烏騅:項羽所騎戰馬,力大無窮,日行千里。**
  • 檐馬:即鐵馬,懸掛在屋檐下的鐵片,風吹時撞擊發聲 。
  • ****碎佩琮琤(cóng chēng):玉佩相互碰撞發出的清脆聲音,這裏形容鐵馬發出的聲音。琮,古代一種玉器;琤,玉器相擊聲。
  • 叢鈴戛?(jiá nà):衆多鈴鐺碰撞發出的聲音。戛,敲擊;?,同「納」,聲音。
  • 踠(wǎn):彎曲,屈曲。這裏指馬腿彎曲。
  • 酸嘶:痛苦的嘶鳴。

翻譯

曾經縱橫戰場的赤兔馬沒有成就它的事業,烏騅馬也未能再追隨英雄奔騰,如今它們委屈地化作小廊檐下的鐵馬。鐵馬發出像碎玉佩碰撞那樣琮琤的聲響,如成串鈴鐺撞擊發出的聲音,這聲音就好像旅客在窗邊閒聊時的話語聲。更會有烏鵲不時地撞到鐵馬,它還要經受霜打的侵襲和雨的澆淋。真是令人悲嘆,曾經它們在戰場上充滿猛氣,驕傲地騰躍踐踏,萬馬都因它們而噤聲。可如今卻流落到這般田地,那彎曲的馬蹄只能寄人籬下。餘生潦倒,這閒散的身軀如同蛛絲一樣掛在屋檐下。又被西風喚起,依舊在半夜發出痛苦的嘶鳴聲。

賞析

這首詞借詠檐下鐵馬,實則寫曾經名馬如今的落魄,暗喻人生的起伏與命運的無常 。上闋先以赤兔、烏騅這些名馬往昔的勇猛豪邁開篇,與如今屈作小廊檐馬形成鮮明對比,鐵馬發出的聲響彷彿還帶着曾經戰場的痕跡,但現實卻是它遭受烏鵲碰撞、霜欺雨打。下闋進一步寫鐵馬的潦倒,「踠霜蹄寄人籬下」生動地刻畫了它的落魄處境,如同人在困境中寄人籬下。最後「又西風喚起,仍舊酸嘶中夜」,給人營造出一種悲涼、哀傷的氛圍,表達出一種過去輝煌不再,只能在痛苦中掙扎的無奈之情。詞中既有對往昔雄心壯志的回憶,也有對當下境遇的悲哀,蘊含着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與家國之思。

陳維崧

陳維崧

陳維崧(1625~1682年),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陽羨詞派領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陳貞慧之子。明熹宗天啓五年(1625年),陳維崧出世,幼時便有文名。十七歲應童子試,被陽羨令何明瑞拔童子試第一。與吳兆騫、彭師度同被吳偉業譽爲“江左三鳳”。與吳綺、章藻功稱“駢體三家”。明亡後,科舉不第。弟弟陳宗石入贅於商丘侯方域家,陳維崧亦寓居商丘,與弟同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陳維崧訪冒襄,在水繪庵中的深翠房讀書,冒襄派徐紫雲(雲郎)伴讀。康熙元年(1662年),陳維崧至揚州與王士禎、張養重等修禊紅橋。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科,授官翰林院檢討。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歲。 ► 17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