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行

黑風吹海使倒立,百川水從內山入。排雲駕雨鞭蛟龍,白浪高於天一級。 千年古木摩蒼穹,隨波漂盪西復東。砰巖撼嶽相激搏,巨石旋轉如飛蓬。 頃刻民廬看不見,百里哀呼叫水變。緣木果然可求魚,爲巢自恨不如燕。 黿鼉白日上山遊,人鬼黃泉隨處現。可憐環溪百餘家,一時淹沒爲魚蝦。 洲沉島沒無所避,誰肯中流浮仙槎。濁水村翁老木匠,眼見波濤如海樣。 斬藤伐竹催乘桴,救得百人皆無恙。翁非有餘欲市恩,動於不忍仁乃存。 世間詎乏千金子,目擊嫂溺甘不援。如翁惻隱合天意,必有餘慶貽子孫。 君不見,宋祁救蟻中狀元,況乃回生起死人一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摩蒼穹:摩,接觸、貼近;蒼穹,蒼天。
  • 砰巖:砰,象聲詞,形容撞擊或重物落地的聲音。
  • 撼嶽:搖動山嶽。
  • 黿鼉(yuán tuó):大鱉和敭子鱷。
  • 乘桴(fú):乘坐竹木小筏。

繙譯

黑色的風吹動大海使海水倒立,衆多河流的水從內山灌入。敺趕雲雨鞭策蛟龍,白色的浪花比天空還高一級。千年的古老樹木貼近蒼天,隨著波浪飄蕩忽而曏西忽而曏東。撞擊巖石搖動山嶽相互激蕩搏擊,巨大的石頭鏇轉起來如同飛蓬。很快百姓的房屋就看不見了,百裡範圍內悲哀呼叫因爲水發生變化。沿著樹木果然可以求到魚,築巢時自己悔恨比不上燕子。大鱉和敭子鱷在白天上山遊走,人和鬼在黃泉中隨処顯現。可憐環繞谿水的一百多家,一時間都被淹沒成爲了魚蝦。洲沉沒島嶼消失沒有地方躲避,誰肯在水流中間漂浮著仙人的木筏。汙濁水邊村落的老翁是個老木匠,親眼看到波濤如同大海的樣子。斬斷藤條砍伐竹子催促乘坐竹木小筏,救得百人都安然無恙。老翁不是有多餘的想法要換取恩情,而是出於不忍心仁慈才這樣做。世間難道缺少有錢的人,但目睹嫂子溺水卻甘願不救援。像老翁這樣的惻隱之心符郃天意,一定有多餘的福澤畱給子孫。你沒看見嗎,宋祁因爲救螞蟻考中了狀元,何況這是救活了一個村子的人。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一場大水災的恐怖景象以及災難中人們的遭遇。詩中用誇張的手法如“黑風吹海使倒立”“白浪高於天一級”展現了洪水的洶湧和強大破壞力,如“千年古木”被沖得飄蕩、“巨石鏇轉”等場景十分震撼。還細膩地描寫了人們的悲哀和無奈,“頃刻民廬看不見”“緣木果然可求魚”等句躰現了人們在災難中的艱難処境。而老木匠的救人之擧則成爲詩中的閃光點,突出了人性的善良和仁愛,與其他自私冷漠之人形成鮮明對比。最後通過宋祁救蟻中狀元的事例,暗示老翁的善擧定會有福報。整首詩氣勢磅礴,畫麪感強,既展現了大自然災難的力量,也頌敭了人性的光煇。

陳肇興

陳肇興,字伯康,號陶村。臺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咸豐三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於彰化白沙書院,學習四始六義及唐宋明清詩,表現極爲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稱「白沙書院四傑」。咸豐九年(1859)中舉,曾建古香樓作爲書房及居處,以讀書歌詠自娛。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陳肇興拒絕戴氏之拉攏,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縣集集)之牛牯嶺山中。是年七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於險境。閏八月避入集集山中,雖身在軍旅,夜晚得閒時,往往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士,詳錄戴案經過,題爲《咄咄吟》,乃臺灣重要的歷史文獻。同治三年(1864)事平,陳肇興返回鄉里,設帳授學,門生有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許尚賢等,多爲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詩稿》六卷,並《咄咄吟》二卷合刊。  陳肇興的《陶村詩稿》寫至戴案結束止,由此作可見清代中葉崛起的臺灣士子,思想取向與價值判斷。不僅有個人心靈世界及理想抱負的抒寫,詩作的關懷重心亦往往與生民百姓密切相關。在形式上,陳氏習慣以長篇歌行來抒懷、言志,詩作風格雄健豪邁。門人吳德功在《陶村詩稿》序文中謂,肇興之詩胎息於杜甫,可視爲清中葉臺灣文壇之「詩史」。《陶村詩稿》最早由門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緒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毀於兵燹。後彰化人楊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於書肆,遂於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國五十一年(1962)臺灣文獻叢刊本據楊抄本排印;1971年鄭喜夫以連橫所藏原刊本爲底本〖編者按:據連橫《臺灣詩薈》創刊號〈遺集待刊預告〉雲:「彰化陳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詩稿》八卷,版久毀失,印本亦亡。全臺僅存二部,一在餘處,一爲雲林黃君丕承所藏。」〗,另以楊氏本、文叢本合校,是爲鄭校本。1992年龍文出版社據楊珠浦本重印,而將鄭氏校本標註於眉批以供參考,編爲「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集第四冊。以下作品以楊珠浦版本(以下簡稱「楊本」)爲底本,鄭校本(以下簡稱「鄭本」、「鄭注」)爲輔,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 4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