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三日偕寬仲宗武登倉園新樓憑眺至月上

鄰園過雨秋生枝,魂魄踊躍蘇癃疲。 襄陽耆舊導我出,亦有柱史相攀隨。 突兀樓觀跨溪水,新髹朱紫光葳蕤。 並倚欄楯染涼色,完楊柳插青琉璃。 蟬嘶蟲語漏縫隙,洗波濃黛連城陴。 遊鯈可數紅蓼底,微欠釣叟蹲孤羆。 斜陽如谷覆鍾阜,飢理粲粲顱骨奇。 深藏陵墓聳危塔,分晴草樹猶離披。 南朝風物賺一瞥,安問烽燧含瘡痍。 主人不歸笑把酒,看移大月成罘罳。 晚鴉下逐帶橋影,翻弄吟抱鳴笳悲。
拼音
陳三立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