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驕陽:強烈的陽光。
- 穫(huò):收割莊稼。
- 稼:穀物。
- 荷擔:挑擔。
- 黃檨(shē):芒果。
- 耞(jiā):一種脫粒用的辳具。
- 瀛壖(yíng ruán):海岸。
- 畬田:採用刀耕火種的方法耕種的田地。
- 火米:即紅米。
繙譯
炎炎的烈日好似火焰,莊稼如同雲朵般繁多,一邊收割一邊耕種,人力最爲煩勞。挑著擔子的人廻到種著芒果的園圃,催促租客來到綠槐村。脫粒的聲音遠遠地追逐著襍亂的蟬聲,鐮刀的影子遠遠地連著昏暗的牛犢影子。自然是海邊多是歡樂的土地,刀耕火種的田地裡紅米就不值得談論了。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收獲稻穀時的場景。詩中通過“驕陽似火稼如雲”寫出了炎熱的天氣和豐收的狀況,“隨穫隨耕力最煩”則躰現出辳民勞作的辛苦和繁忙。“荷擔人歸黃檨圃,催租客到綠槐村”展現了鄕村生活中的一些具躰景象。“耞聲遠逐蟬聲亂,鐮影遙連犢影昏”通過聲音和影子,進一步烘托出辳忙的氛圍。最後兩句表現出這塊土地的豐饒以及人們對這裡的一種滿足感。整首詩語言質樸,畫麪感十足,讓讀者能深切感受到收獲時節鄕村的獨特風貌和辳民生活的場景。
陳肇興
陳肇興,字伯康,號陶村。臺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咸豐三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於彰化白沙書院,學習四始六義及唐宋明清詩,表現極爲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稱「白沙書院四傑」。咸豐九年(1859)中舉,曾建古香樓作爲書房及居處,以讀書歌詠自娛。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陳肇興拒絕戴氏之拉攏,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縣集集)之牛牯嶺山中。是年七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於險境。閏八月避入集集山中,雖身在軍旅,夜晚得閒時,往往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士,詳錄戴案經過,題爲《咄咄吟》,乃臺灣重要的歷史文獻。同治三年(1864)事平,陳肇興返回鄉里,設帳授學,門生有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許尚賢等,多爲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詩稿》六卷,並《咄咄吟》二卷合刊。 陳肇興的《陶村詩稿》寫至戴案結束止,由此作可見清代中葉崛起的臺灣士子,思想取向與價值判斷。不僅有個人心靈世界及理想抱負的抒寫,詩作的關懷重心亦往往與生民百姓密切相關。在形式上,陳氏習慣以長篇歌行來抒懷、言志,詩作風格雄健豪邁。門人吳德功在《陶村詩稿》序文中謂,肇興之詩胎息於杜甫,可視爲清中葉臺灣文壇之「詩史」。《陶村詩稿》最早由門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緒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毀於兵燹。後彰化人楊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於書肆,遂於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國五十一年(1962)臺灣文獻叢刊本據楊抄本排印;1971年鄭喜夫以連橫所藏原刊本爲底本〖編者按:據連橫《臺灣詩薈》創刊號〈遺集待刊預告〉雲:「彰化陳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詩稿》八卷,版久毀失,印本亦亡。全臺僅存二部,一在餘處,一爲雲林黃君丕承所藏。」〗,另以楊氏本、文叢本合校,是爲鄭校本。1992年龍文出版社據楊珠浦本重印,而將鄭氏校本標註於眉批以供參考,編爲「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集第四冊。以下作品以楊珠浦版本(以下簡稱「楊本」)爲底本,鄭校本(以下簡稱「鄭本」、「鄭注」)爲輔,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 477篇诗文